石油输出国组织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71页(1949字)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料输出国组织。
简称欧佩克(OPEC)。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端拉5国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维护其石油收入。
14日,该组织宣告成立。欧佩克总部原设在日内瓦,后迁至奥地利维也纳(Vienna)。
成员国12个。除5个创始国外,后相继加入的有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蓬、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
厄瓜多尔加入该组织后又退出。欧佩克石油资源丰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1980年统计,欧佩克石油储量为4343亿桶,占世界总储量67%。
1980年欧佩克石油日产量2688万桶,为世界日产量45%。每日出口量2289万桶,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5%。1980年以后,石油市场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欧佩克的生产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45%下降到31.4%,而其在世界石油市场的份额也由75%降至46.6%。
欧佩克的宗旨为: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成员国的石油利益;确保国际市场油价的稳定和生产国稳定的收入;有效地、节约地和正常地向消费国提供石油,并使他们在石油业的投资中得到公平的收入。欧佩克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石油部长率代表团组成,每年至少开会两次,特殊情况下,可由秘书长召集特别会议。其职责为制定总政策,审查理事会提出的报告和建议并作出决定,审查确定预算和财务报告,批准成员国对理事会理事的任命,任命理事会正、副主席及正、副秘书长。决议须经全体通过方生效。理事会为欧佩克大会执行机构,由各成员国任命的理事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遇紧急情况,亦可召开特别会议。理事会负责该组织的指导和管理,贯彻大会决议,向大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并拟定年度预算,审查财务报告。
秘书处在理事会的指导下,以秘书长为首主持日常事务。秘书长为欧佩克依法授权的代表,任期两年。秘书处下设各职能部门及欧佩克新闻社。
此外,还设经济委员会,负责稳定石油价格的工作。1984年12月,又增设了油价和产量监督委员会。其重要活动有:(1)维护成员国石油收入。
1971年2月25日,海湾六个产油国和西方的石油公司达成协议、签署“德黑兰协定”,取消了过去产油国不得出口原油的规定。1972年1月20日,签订“日内瓦协定”,将原油标价提高8.49%。为避免美元贬值使产油国遭受损失,每年四次按美元同另外九国货币的平均汇率调整原油的价格。197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欧佩克开展了减产、禁运斗争。经过两次大幅度提高标价,将每桶石油从3.011美元提至11.65美元。1974年,欧佩克的石油收入达1104亿美元,而1973年前的20年中,其总收入仅为1250亿美元。
1975年1月起,欧佩克取消了双重原油价格,实行单一价格,原油价格定为10.46美元1桶。(2)限产保价。
由于市场上石油供不应求,自1973年至1983年10年间,石油的价格上涨近20倍。进入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开发了新的油田,一些原油生产国急剧扩大生产规模,加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出现衰退,普遍采取节约能源措施压缩原油进口,使得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油价开始下跌。
在这种形势下,欧佩克于1981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部长会议,大多数成员国同意采取限产保价的办法。10月29日的部长级会议,一致同意把每桶原油定价为34美元。
1986年3月,纽约石油市场价格跌至每桶11.5美元,6月又跌到11美元以下,最低时跌破每桶8美元。1986年8月,第78届部长级会议就减产、保价达成临时性协议,决定9、10月石油日产量从2000万桶降至1600万桶。
这一协议扭转了持续7个月的油价暴跌局面,使油价由不足8美元升至10月份14美元左右。
1990年初,石油价格在每桶17-20美元左右徘徊。
8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爆发了海湾危机,油价暴涨。伊侵入科2个小时之后,油价上升了4美元。
后一度上升到近40美元。海湾战争结束后,油价又回落到20美元左右。(3)参股与国有化。1973年1月1日签订的《利雅得协定》规定海湾产油国政府具有参加原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运输、贮藏、分配和出口的权力。
而在70年代以前,这些权力都操在西方几家大石油公司手中。通过斗争,产油国在石油公司的参股比率逐年增加。
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卡塔尔、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伊朗对石油工业已全部实行了国有化。(4)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欧佩克成立以后不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1975年成立了旨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阿拉伯非洲经济开发银行”。
1976年又建立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和其他援助的欧佩克特别基金。截至1980年底,欧佩克向70多个国家提供211项直接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