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记谱法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656页(876字)

记录乐曲的方法。

由于乐曲内容的不同,民族、地区、乐器以及演唱演奏习惯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法,如五线谱、简谱、工尺谱、锣鼓谱等。

中国现存最早的曲谱是南朝梁(公元502-557年)丘明所传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至于后来广泛流行的工尺谱,现存最早实物是从敦煌干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在这之后不久,意大利音乐家桂多(约992-1050年)发明了五线谱的前身——一线谱。

以后逐渐演化为四线谱,五线谱、六线谱、七线谱。16世纪末,五线谱才正式确定完整的体系,并被全世界普遍采用。

五线谱是由五条平行的横线作为记录音高的基本标准。除五条线外,上下方还可加线。

五条线及其中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表示音的高低。各种不同形状的音符或休止符表示各种不同的时值。按一定要求,将不同音符或休止符记写在“线”上或“间”里,表示音的高低、长短以及休止的时值。

由于种种原因,五线谱在我国尚不十分普及。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是简谱。简谱又名“数字谱”,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清朝末年由日本传入中国。

简谱是以1234567代表do、re、mi、fa、sol、la、si七个音;以“o”作为休止符;在数字的上方或下方加小圆点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在数字的左上方记以“#”、“b”或“”表示升高半音、降低半音与还原;在数字的右边加一横线,表示将该音时值增长一倍,加一小圆点表示增长二分之一倍;在数字下方加一横线,表示将该音时值缩短二分之一。这种记谱法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不论识谱或记谱均较简便,尤其在记录歌曲音调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但由于它在表示“绝对音高”方面存有根本的缺陷,因而在记录多声部音乐以及转调频繁的音乐时往往十分困难。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随着五线谱的日益普及,简谱将来极有可能被五线谱所取代。

上一篇:永字八法 下一篇:民族唱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