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史学名著题解》第180页(1854字)
《宋史纪事本末》一百零九卷,明陈邦瞻依据冯琦和沈越的书稿增补而成的。
它是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纪事本末体记载宋代三百多年历史的史学名着。
冯琦(公元1557-1602年)字用韫,明临朐人。
万历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和礼部尚书。他对朝政的种种流弊,敢于上书万历皇帝一一指陈,对宦官充矿税使到处搜刮民财,尤其痛恨。
他又明习典故,学有根柢,曾参修《会典》,后撰《宋史纪事本末》以接续《通鉴纪事本末》,没有完稿就去世了。同时,南京的侍御史沈越编有《事纪》一书,内容、体例与冯琦的书稿相仿。
后来,冯琦的书稿归了刘曰梧,沈越的书稿为徐申所得。刘、徐二人又商定将这两部书稿都交给陈邦瞻,请他增续订补,将二书合为一书。
陈邦瞻对宋、元历史有很深的造诣,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编成二十八卷。据陈邦瞻原叙,本书为冯、沈所撰的约十分之三,陈氏所补为十分之七。后陈邦瞻又撰写了《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卷。
陈邦瞻(?-1623年)字德远,明高安人。
万历年间进士,历任南京大理寺评事、吏部郎中,浙江参政,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广西、广东巡抚,总督两广军务,户、工、兵部侍郎。从以上开列的简历可以看出,陈邦瞻不是一个伏案书生,而是一位历任中央经济、政治和军事各部门的要员和巡抚一省以至总督数省军务的封疆大吏,于治国理民,颇有经验。而且,他“好学,敦风节,服官三十年,吏议不及”,是属于清官一类的。他的政绩也有几点值得称道:如他任河南右布政使时,分理彰德诸府,曾经“开水田千顷,建滏阳书院,集诸生讲习,士民祠祀之”;后来,他以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时,曾经派兵讨平了上林、田州等地土司的叛乱;击退海寇林莘老万余人的侵掠;就是对于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勾结汉奸,“时侵内地,邦瞻燔其巢”;甚至对于明熹宗的乳母、无恶不作的客氏,陈邦瞻也敢于上疏熹宗,指责说:“客氏既出复入,乃陛下过举。
”这样犯颜直谏,确实是不容易的。
《宋史纪事本末》实际上记载了从宋太祖建国到文天祥和谢枋得被害的整个历史时期,包括宋、辽、金和元初的史实。
它所凭藉的《宋史》有四百多卷,内容又极其芜杂,不似袁枢编《通鉴纪事本末》,所据的《资治通鉴》网罗宏富,取材精密,有脉络可寻。而且,本书在编纂过程中,还参考了其他几部有关南、北宋历史的书,如王偁的《东都事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这些书也都卷帙浩繁,又非宋代全史。
陈邦瞻以其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把大量错杂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用较少的篇幅,流畅的文字,条理清楚地记述了宋朝历史的大概轮廓,以及宋代各国兴衰治乱的种种事迹,对于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很是便利。
但是,由于引用的史料多根据《宋史》,原书错误、疏漏的地方,没有订正的,也在所难免,这又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另外,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问题较为广泛,除记述宋朝重要的政治事件外,对于诸如少数民族的活动,典章制度,营田治河,漕渠海运,茶盐,天文,历法,学术思想,以及宋朝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锺相、杨么起义等三次较大的农民起义都有专章记述,从而保存了主要的史料,为了解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线索。在编纂体例上,则是弥补了《通鉴纪事本末》详于理乱兴衰,忽略典章制度等其他方面的缺陷;开创了以后纪事本末体史书记述典章制度、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活动的新内容。
《宋史纪事本末》撰成后,即由刘曰梧和徐中校订刊行,刻于公元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分为二十八卷,这个本子,是为原刻本。公元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监察御史黄吉士将本书改为十卷后,与《通鉴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来》合刻。
明崇祯年间,张溥取本书逐目加以论正,附于各篇之后,改成以篇为卷,是为一百零九卷。清初以后,二十八卷本与十卷本流传较少,而一百零九卷本则广为流传,以后多据以重刻。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重刻张溥论正本时,曾对原书的一些错误有所刊正,是一个较好的本子。所以,后来广州广雅书局和湖南思贤书局都是据以重刻的。中华书局也以同治江西书局本为底本,并参校有关史书,于1977年出版了标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