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悖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0页(968字)
又称“循环多数”,是指在民主制度下,多数表决规则所引起的连续不一致或非传递性的集体选择。
最初是由孔多塞(M.D.Condorcet,1743~1794)所发现,后经阿罗(K.J.Arrow,1921~)等人所阐述和发展。
按照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理性行为的假设,如果消费者面临一组可选择的商品,那么他对这组商品的选择是始终一致的。但是,在民主制度中,由于个人的偏好被纳入集体的偏好中,多数表决规则所产生的集体选择行为是不一致的,而且这种不一致性将会周期性地发生。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整个社会由甲、乙和丙三个人组成,他们三人面临着三种可选择的方案A、B、C,各自的偏好次序列表如下:
个人 偏好次序
甲 A,B,C
乙 B,C,A
丙 C,A,B
现在,如果三人对A、B两种备选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按照多数表决原则,A方案将被选择,因为甲和丙都同意A;如果三人对B、C两种备选方案进行投票表决,B将被选择,因为甲和乙都同意B;如果三人对A、C两种备选方案进行投票表决,C将被选择,因为乙和丙都同意C。
从上面所产生的结果来看,集体选择行为是非理性的,因为按照理性行为的假定,三人对A、C进行表决时,产生的结果应该是A,但实际上是C。只要这种表决以成对比较的方式重复地进行下去,同样的不一致集体选择就会周期性地出现。
明确的结果在多数表决规则下可能永远不会产生。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周期多数会促使建立在集体决策之上的政府政策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大大地削弱了人们对于民主程序本身的那些站不住脚的和幼稚的信念。但是,现实中的多数表决规则并不像上面所述的那样简单。
周期多数的现象不仅取决于人们偏好的排列,而且也取决于表决者的数量。布坎南(J.M.Buchanan,1919~)认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周期多数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是极其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