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对象化和非对象化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138页(624字)

用来确定劳动活动之特征的一种术语。

所谓对象化,是指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的使人的活动力和能力由运动形式向实物形式的转化和过渡;而所谓非对象化,则是指客观实物由其本身的范围向人的活动范围和形式的过渡,以实物为体现的文化形式向人的活动能力的转化。在黑格尔哲学中,这两个概念是在他“理解劳动本质”(克思)的程度上使用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地从抽象的精神劳动和思维中推导出人的劳动活动,并违反历史地把对象化和异化混为一谈。在马克思的早期着作中,这两个概念在用来说明劳动的性质方面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马克思把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统一起来考察,揭示了劳动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指出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并使之人化,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特殊的“人类现实”,即文明世界(这是由于对象化的结果,它反映了劳动的积极方面)。同时,人也依赖于客观世界,包括依赖于人类先前活动的结果,人利用这些结果,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活动,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客观规律(这是由于非对象化的结果,它反映了人同其活动对象的联系)。这样的观点,使马克思能够科学地说明劳动的过程,并开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实践的立场出发去解决认识论问题的途径。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中,仍然保留着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一个方面,即从人的活动同其对象和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观点出发,对劳动过程加以说明。

这也反映在他所用的术语之中(例如在《资本论》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