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陆九渊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1:43: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64页(1136字)

【生卒】:1139—1193

【介绍】:

字子静,号存斋,又号象山。

江南西路抚州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地主家庭,幼时即勤学深思,“静重如成人”。

少时读书有觉,笃志圣学。青年时深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但又不愿为流俗所牵,只好矢志为学修己。23岁应乡试中举,32岁试南宫中选,赐同进士出身。

候职期间,在家乡设堂讲学。后出任地方官,政绩颇着,但不忘教育。

晚年去官归里,专事着述和讲学。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以“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基本出发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明此理”,“学者所以学,欲明此理耳”。与朱熹不同的是,他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

他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由此得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理”,也就是“明心”或“立心”。他说:“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保养灌溉,此乃为学之门,进德之地。”“明心”或“立心”的目标是“做人”,使人真正成为“人”。他说:“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所谓“做人”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做伦理道德上的“完人”;二是要做驾御万物之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其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存养,即“自存本心”。

他说:“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二是剥落,即“去吾心之害”。在他看来,人的“本心”在没有与外物交接时都是清明至善的,一旦“逐物”,其良心善性就会被蒙蔽了,产生“私欲”和“邪见”。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下一番修养的工夫,才能去掉“私欲”和“邪见”,这便是剥落。

他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他从“自存本心”、“道不外索”出发,把教学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从里面出来”,二是“从外面入去”。他认为,教学之功在启发学生体认“本心”,从“本心”去认识世界,即“从里面出来”。这是唯一正确的教学途径。他指出,如果“从外面入去”,即向外求知求理,是使人“精神在外”,结果劳而无功,“一生无是处”。

很显然,这是对朱熹格致穷理的一套“外入之学”的批评。基于这种认识,他还提出了优游读书、自立自得、注意心教等一系列独特的教学方法。

陆九渊一生留下的文字资料不多,除少量文外,多为与师友论学的书札和讲学语录,后经其子陆持之编成《象山先生全集》。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陆九渊集》。

(王敏杰)

上一篇:辛弃疾 下一篇:诸子百家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