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诸子百家大辞典

吴廷翰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1:54:5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199页(1109字)

【生卒】:1491—1559

【介绍】:

明哲学家,字崧伯,别号苏原。

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

历官兵部、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广东佥事兼学政,浙江、山西参议。为官“亢直尚严”,1535年致仕归里,其主要着作均在此后完成。

曾寄书王守仁,又与欧阳德等人辩论,批判理学、心学的一些观点,其哲学思想当属罗钦顺、王廷相朴素唯物论体系。在本体论方面,坚持鲜明的气本论,提出气为“天地万物之祖”的重要命题,并论证气是根本,是原来就存在的,“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气是有质的、“真实无妄”地存在,气有运动变化,根源在气本身,变化属气的表现。

就理气关系,提出“理即气之条理,用即气之妙用”(《吴廷翰集》)的命题,反驳有超形气的理,论证理的从属性;就道器关系,提出器决定道及具体事物形成受普遍法则支配;批评“理先气后”说,把理气分离,实则“道生天地”之谬。在心性论方面,其主张人性“即气即生”,“人之未生,性不可名”(《吴廷翰集》),性乃气质之性,均立足于其气一元论说。

其“气禀”论仍带有先天人性论的痕迹,如承认气有偏全、厚薄、清浊、美恶,但其坚持性一不二,在“道心”与“人性”,“天理”与“人欲”,“义”与“利”之间主张用“守中”来保持平衡,提出“人欲之本,即是天理”,“天理之中,即见人欲”(《吴廷翰集》)的命题,多少超脱了程朱观点的藩篱。在认识论方面,其认识路线是从物到心,在其“物上见理”、“物上体察”的命题下,阐述认识对象是客观外界之物;格物就是接触事物,格物致知不离物,方能使主客观相通,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统一。

提出“德性之知必实以闻见”的命题,认为不实以闻见者为虚知、假知,从“婴孩之知,必假闻见而始知”,“德性之知,必由耳目始真”论证德性之知与实以闻见的关系,其所述之“心知”已高于闻见之知而近于理性认识。从对立统一关系看知行,批评“知行合一”说,“知行两处用工,而本则一”,然“知行常在一处”,“知至而行则次之”。

提出“物验”作为检验“真知”的标准,“必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但不承认“知行合一”说中某些合理观点,则有失于偏。强调格物工夫,讲究渐次、节级、循序,反对“顿悟”说,实现其所倡而不同于程朱的“贯通”。

在治学方法上,则主张“不疑乎心,不戾乎圣人”;“有得于贯而渐悟乎一”,而反对“不求诸贯径求诸一”;“尊德性必道问学”。

(《吴廷翰集》)其人及着作虽在中国湮没无闻四百余年,然17世纪以后却在日本成为堀河学派的理论渊源,其巨大影响不让朱熹、王守仁。

主要哲学着作为《吉斋漫录》;其着散佚,少见着录,1984年中华书局刊《吴廷翰集》。

上一篇:黄佐 下一篇:黄弘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