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
书籍:诸子百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7 15:35:5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诸子百家大辞典》第735页(614字)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学经典,是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故称那个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为玄学。魏晋玄学家大多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风神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玄学思潮经历几个发展阶段。魏正始年间(240一248年),何晏作《道德论》、《无名论》,王弼作《老子注》、《周易注》等,主张贵无,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
对于有无、本末、体用等一系列重要范畴,这一哲学思潮均有深入论述。认为名教(伦理纲常)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创立贵无论体系。
与何晏、王弼同时,阮籍、嵇康主张自然无为,提出“法自然而为化”(阮籍《通老论》)、“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裴頠反对以无为本,作《崇有论》,认为“始生者,自生也”,“济有者皆有”,与贵无论相对立,形成具有唯物倾向的崇有论。
向秀和郭象注《庄子》,认为名教与自然一致,又谓无不能生有,“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据然自得而独化。”(《大宗师注》)提出兼容贵无论和崇有论的独化说。东晋时,玄学与佛教趋于合流,张湛作《列子注》,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已明显受佛教影响。后学者和佛徒大都用玄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佛教各派经说,统治阶级也力倡玄佛合流,佛学渐盛,玄学遂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