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突触易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生理心理学辞典》第25页(687字)
同一个神经元中来源于不同神经末梢的突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增强性总和,导致该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性增强的现象。
20世纪50-60年代,细胞电生理学研究与电子显微镜的超显微结构研究表明,无论大脑皮层,还是其他脑结构中,每个神经元都接受数以千计来源不同的神经末梢,形成大量的异源性突触联系。在一个神经元中,这些来源不同的突触同时兴奋,或以较短的时间间隔顺序兴奋,多次重复,该神经元就会把两种刺激聚合在一起,形成暂时联系。20世纪80年代末期,脑生物化学研究发现,一个神经元内的突触后膜上分布着多种受体蛋白分子,对神经递质或调质进行选择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如果两种神经递质同时作用于一个神经元,就会引起该神经元两类突触后成分的兴奋,重复几次,就会形成联结功能。
只要其中一类突触兴奋,另一类突触乃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就会兴奋起来。因此,当代神经科学认为它是暂时联系形成的组织形态和生理学基础。至少有两种方式:突触前成分问的活动依存性强化和突触前后间强化。前一种方式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传入神经元发出的突触前成分相互易化,互为活动依存性关系。
两者只有在极短时间内相继兴奋,才能有效地引起突触后条件反射神经元的兴奋。异源突触易化发生在突触前成分之间。后一种方式是两突触前成分共同作用于突触后成分上。异源突触易化发生在突触后成分上。
这两种方式是从一些简单生物学习模型中发现的。人类学习的突触变化机制有更多形式。
其分子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突触后膜上并存的多种受体蛋白与来源、性质不同的神经递质的顺序性或并行性结合,以及受体蛋白分子的变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