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上》第974页(1092字)
【生卒】:1891—1962
【介绍】:
原名嗣糜,读书时改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期自胜生、希疆、铁儿、天凤等。
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上海。1895年,入塾。1904年,入上海梅溪学堂。1905年,转入澄衷学堂。
1906年,入私立中国公学,旋加入竞业学会。1908年至1910年,曾先后担任中国新公学和华童公学英文、国文教员。
1910年夏,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1912年,由农科转入文科。1914年6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后,留校研究哲学。1915年9月,赴纽约,入哥伦比亚大学,从杜威习哲学。1917年5月,获博士学位;7月返国;8月,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任教期间,又先后主办《每周评论》、《努力周报》,协力创办北大《图书季刊》等刊物。
1920年9月,参加新青年社。1922年,任北大文学部长。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
1925年,任英国庚款委员会委员,并被段祺瑞徵为善后会议会员。
1926年7月,赴俄、德、法、英、美等国游历考察。1927年5月返国,与徐等在上海开办新月书店,任董事长;6月,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并兼秘书,后又兼任所属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8月,任私立光华大学教授;10月,任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委员。
次年4月,任私立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春,任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系主任;5月,辞中国公学校长职;11月,重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同年,并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5月,与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周刊。
1938年6月,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9月,任中国驻美国大使。1942年9月回国,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4月,选为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9月,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1946年10月起,当选为制宪及行宪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为主席团成员。1948年3月,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2月,离开北平。
1949年4月,赴美国。后长期留居美国,曾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等文教机构短期任职。
1954年2月,被任为“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8年4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0月,由美国去台湾;11月,任《自由中国》杂志发行人。
1959年2月,又兼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1962年2月24日,病逝于台北。
终年71岁。着有《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藏晖室劄记》、《四十自述》、《胡适选集》、《胡适手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