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现实主义思潮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6页(2197字)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各种思潮中,现实主义一直是左右诗坛的主流。“五四”时期,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的先进思想和各种进步文艺思潮,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接受了克思列宁主义,决心肩负起改造中国的历史重任。先进思想同中国文学的“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使现代诗歌在开拓过程中,首先出现了数量相当多的反映现实的诗篇。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其中部分诗作,可以说是开了现实主义的先河。刘半农、刘大白的诗歌也以现实感闻名,留下了一幅幅真实的社会画面,成为后来蓬勃发展的现实主义诗歌的萌芽。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为人生的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这些文学主张对“五四”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文学研究会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形成了一支远比过去强大而又有才华的诗人队伍,其中有朱自清、叶绍钧、郑振铎、周作人、俞平伯、谢冰心、王统照、刘延陵、徐玉诺、郭绍虞、梁宗岱等人,他们的诗集《雪朝》、《将来的花园》等大量的诗歌创作,使现代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显着的发展。由于这支队伍的推动,“五四”以后的新诗在内容上注重从现实生活出发,揭露社会的黑暗,同情劳动者的苦难,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大量的创作实践和汲取西方诗歌的营养,提高了新诗的艺术技巧,丰富了新诗的表现能力,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因而在二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现代诗歌主流的现实主义诗歌,自觉地增强了历史主义意识,进一步开拓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在左翼文学运动中,大批生气勃勃的年轻诗人涌向诗坛,进一步加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主流地位。蒋光慈、柯仲平、殷夫、钱杏邨等人写了不少革命诗歌,鼓吹革命斗争,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号召人们走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特别是青年诗人殷夫,具有丰富的感情与坚定的革命意志,他的战斗性很强的红色鼓动诗,给人以鼓舞的力量,成为无产阶级战斗的号角。他的诗歌,在反映现代城市与工人感情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成绩。1932年9月,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王亚平、柳倩等人。他们在会刊《新诗歌》的《发刊诗》中,号召诗人们“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以及“反帝,抗日”等“一切民众的高涨的情绪”,要求诗歌大众化,提倡朗诵诗。这些主张是现实主义诗歌反帝反封建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1935年,中国诗歌会在“国防诗歌”的口号下,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推动了现实主义诗歌运动。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主将,作品有诗集《茫茫夜》、长诗《六月流火》等,其诗风刚健、奔放,激情似火,颇有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三十年代后期,艾青、臧克家、田间3位诗人崛起于诗坛,尤其是诗人艾青,以他磅礴的气魄与卓越的艺术技巧,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早期诗作曾留下某些后期象征派的印记,但其主要诗作却能吸收西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用以皮映中国现实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斗争。其名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对“不公道的世界”爆发出愤怒的抗争,倾吐了对哺育过自己的乳母饱含血泪的深情。田间以紧迫短促、斩钉截铁的诗句,描写充满灾难而又燃烧着反抗火焰的中国农村,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臧克家的诗反映了农村和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其中有对生活的严肃思考,风格朴素、严谨、道劲。在抗日战争中,艾青又写出了《向太阳》、《火把》以及大量抒情诗,表现人民,表现战争,抒发对中华民族和土地的爱,以理想的色调给现实增添积极乐观的光采。田间在一夜之间写成长诗《给战斗者》,表达了中国人民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决心。1938年,他奔赴延安,发起并参加了街头诗运动,写了大量歌颂抗战和新生活、新人物的诗歌。臧克家也写了不少诗歌表现抗战英雄的面貌。此外,严辰、吕剑、徐迟、袁水拍、方敬、常任侠、高兰等人都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抗战诗歌,为现实主义诗歌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和其它抗日根据地的萧三、柯仲平、魏巍、鲁藜等人也都写出了不少现实主义诗作。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一批诗人深深扎根于中国农村的生活和斗争,从民间文艺中得到启发,用诗歌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群众,产生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等力作。这些作品除了分行的排列形式外,已经摆脱了西方诗歌的影响,为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抗战后期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了一个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七月诗丛”等为基地的诗人群。他们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继承“五四”新诗的战斗传统,又从古典和外国诗歌中吸取营养,主张诗歌要忠于时代和人民,并强调用自己的真正感受和激情去表现战斗生活,把人民的斗争要求和诗人的艺术个性结合起来,开拓诗的独创性的道路。这一派诗人的作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风貌,他们大多采用自由体诗,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创造适合于内容的形式,标志着我国现代自由诗体的进一步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