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第168页(984字)
【生卒】:1891.12.17—1962.2.24
【介绍】:
原名胡嗣糜。后改名胡适、胡洪骍,又字适之,号冬友。笔名有期自胜生、希疆、天风、铁儿、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5岁回家乡受到私塾教育。1904年到上海,曾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读书。1910年夏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学习农科。1912年转入该校文理学院,改习文科。1915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部,为着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1916年以白话尝试写诗。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八不主义”,要求以接近口语的白话作诗作文,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他的主张得到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赞同和支持。同年夏回国,9月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努力倡导用白话写新诗。在《答朱经农》(1918年)、《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1919年)、《谈新诗》(1919年)等文里,明确提出作白话诗的宗旨,提倡“诗体大解放”。主张实写社会情状,强调新诗应当明白清楚,普及行远。他的诗论对初期白话诗创作和评论颇有影响。1920年3月出版诗集《尝试集》(上海亚东图书馆版),为新诗发展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出版后多次重版,对初期白话诗有一定的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参与《新青年》、《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发表《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我的儿子”》等文,批判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提倡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还鼓吹实验主义,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用以抵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后又出该报的增刊《读书杂志》。1923年创办《国学季刊》,主张“整理国故”。同年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新月社。后与徐志摩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1932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同年与丁文江等人创办《独立评论》。抗战爆发后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至1942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后曾在美国加州大学等校任教。1958年4月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论着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神会和尚遗集》(编校)、《四十自述》、《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尝试后集》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