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895页(1876字)

【名称出处】:《图考》

【概况】:

异名 山香(《植物名实图考》),香白芷、假当归、土白芷(《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天木香、十里香、野天竹(《江西草药》),金鸡爪、正香前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雄前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鸡爪前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枸橼当归(《苏、浙、皖、鲁、赣省伞形科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伞形科山芹属植物隔山香的根。

原植物 隔山香Ostericum citriodorum(Hance)Yuan et Shan(Angelica citriodorum Hance)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载:“隔山香生衡山,白根润脆,长叶光绿,三五匀秀,花如白芷、当归,竟体皆芳,与风俱发。”所述及附图无疑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5~1.3m,全株光滑无毛。根近纺缍形,棕黄色,有数条枝根。

茎单生,圆柱形,上部分枝。基生叶及茎生叶均为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长5~30cm,基部略膨大成短三角形的叶鞘,稍抱茎,长0.5~1.5cm;叶片轮廓为长圆状卵形至阔三角形,长15~22cm,宽13~20cm,末回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6.5cm,宽0.4~2.5cm,急尖,有小凸尖头,边缘及中脉干后波状皱曲,密生极细的齿,无柄或有短柄。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6~9cm;总苞片6~8,披针形,有多条纵纹,长约4mm;伞辐5~12;小伞形花序有花10余朵;小总苞片5~8,狭线形,反折,长2~3mm。

花白色,萼齿明显,三角状卵形;花瓣卵形,顶端内折;花柱基短圆锥形,花柱叉开。果实椭圆形至广卵圆形,长3~4mm,宽3~3.5mm,金黄色,有光泽,表皮细胞凸出或呈颗粒状突起,背棱有狭翅,侧棱有宽翅,宽于果体,棱槽内有油管1~3,合生面油管2。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66页.图版28∶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林下或林缘、草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生药】:

采集 秋后采挖根,洗净,晒干。

药材产于浙江、广西。

鉴别 根纺缍形或圆柱形,长9~15cm,直径0.8~1.5cm;表面棕黄色或暗黄色,有明显的纵皱及支根痕迹,上端留有残叶茎基。

质较坚硬,断面黄白色。气微香,味甘微苦。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性味 苦、辛,平。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苦,微温。” ②《江西草药》:“性平,味甘、微苦。” 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微辛,平。”

功效 疏风清热,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发汗退热。

主治 风热咳嗽,心绞痛,胃痛,疟疾,经闭,白带,跌打损伤。 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全株:治肺痨,肚痛,心气痛,疟疾,痢疾,跌打,闭经。”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根,治心绞痛,胃痛,慢性咳嗽,毒咬伤。” ③《江西草药》:“根:止咳止血。治白带。”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根:治胃痛,咯血,风湿性关节痛,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根,煎汤,9~15g;或浸酒。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江西草药》:“治咳血:隔山香根9g,接骨金粟兰根6g,雪见草9g,六月雪6g。水煎。红糖、米酒为引。”

单方应用 ①《江西草药》:“治风热咳嗽:隔山香根15g。水煎服。

” ②《福建药物志》:“治毒蛇咬伤:隔山香根30g,水煎服。渣捣烂,外敷。

食疗 ①《福建药物志》:“治项痛:隔山香根120g,鸡蛋2个。水煎服,服汤吃蛋。

” ②《福建药物志》:“治慢性支气管炎:隔山香根、梵天花根各30g,鸡1只,酒水各半炖服。”

上一篇:疏果藏丁香 下一篇:隔山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