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9页(2158字)

【概况】:

异名 菱实《别录》。

基源 为菱科菱属植物菱的果肉。

原植物 菱Trapa bispinosa Roxb.,又名芰(《尔雅》),沙角(《纲目》),菱角(《周礼义疏》),水菱(《本草品汇精要》),乌菱(《江苏植物志》)。

历史 《别录》始见作药。称“芰实”“菱”,谓“芰实庐江间最多……”。

苏颂在《嘉祐本草图经》中写道:“菱处处有之,叶浮水上,花黄白色,花落而实生,向水中乃熟。”《纲目》所述更详:“五、六月开小白花……其实有数种,或三角四角、或两角无角……家菱种于陂塘,叶实俱大,角耎而脆,亦有两角弯卷如弓形者。”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水生草本,茎细长。叶二型,水下叶羽状细裂,浮于水面的叶菱形,长2.5~8cm,宽3~10cm,顶端圆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上部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部全缘,表面无毛,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有绒毛,淡绿色;叶柄长4~14cm,近顶部膨大成海绵状气囊,长纺锤形或披针形。花单生,白色,有短柄;萼管短,和子房的基部合生,裂片4,其中2片或4片在结果时宿存而变成刺;花瓣4,白色,生于花盘的边缘,雄蕊4;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胚珠1颗,下垂。

果实角质坚果,1室,绿色或带红色,倒三角形,连角宽4~6cm,顶端中央稍突起;角平生或稍弯。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992页.4100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池塘河沼中,各地多有种植。

。【生药】:

采集 8~9月采收果实,剥去皮取果肉。

【化学】:

果含淀粉、糖、蛋白质;果肉含22-二氢豆甾-4-烯-3,6-二酮(22-Dihydrostigmast-4-en-3,6,dione)、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0

【药理】:

菱实(未提供学名)甲醇提取物50mg/kg ip,于x线照射前5min,60min给药,对射线引起的小皮肤损害均有防护作用。

参考文献 药学杂志(日)1989;109(2);113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味甘,平。” ②《滇南本草》:“甘、淡、微苦、涩,性平。” ③《随息居饮食谱》:“鲜者甘凉,熟者甘平。” ④孟诜:“生食性冷。” ⑤李杲《食物本草》:“味甘,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效 生用,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用,益气,健脾。

主治 ①《别录》:“主安中补脏。” ②《滇南本草》:“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入窍之症。” ③《纲目》:“解暑(及)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 ④《新华本草纲要》:“用于烧烫伤,牙痛,疖肿,腹水肝癌。”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或熟食。

使用注意 《本经逢原》:“患疟、痢人勿食。”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月经过多:鲜菱500g,水煎取汁,冲红糖服。” ②《食物药用指南》:“解暑热,除烦渴:生菱角10枚,开水浸泡。食菱肉,饮其水,每日2次。” ③《食物药用指南》:“治胃溃疡,食道癌,乳腺癌,宫颈癌等:菱肉20~30个。水适量,文火煎成浓褐色物,每日2~3次分服,长期服用。

” ④《食物药用指南》:“益气健脾:菱煮食或炒至微黄食用,每次10枚,每日2~3次。”

食疗 《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脾胃虚弱,老人体虚,营养不良及用于病后恢复期:取秋季采集的新鲜菱角,去壳用肉(若用老菱,研粉亦可)。每次取菱肉30g,砂糖适量,粳米50g,入砂锅内加清水400ml,用文火烧至粥稠即可。每日2次,温热服食。

。【医药家论述】:

①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菱芰,鲜者甘凉,析醒清热,多食损阳助湿,胃寒脾弱人忌之。老者风干,肉反转软。熟者甘平,充饮代谷,亦可澄粉,补气厚肠,多食滞气,胸腹痞胀者忌之。

芡主向日,菱花向月,故芡暖而菱寒。

” ②孟诜:“菱实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 ③寇宗奭《本草衍义》:“芰,煮熟取仁食之,代粮,不益脾。和合治疗,未闻其用,有人食生芰多则痢及难化,是亦性冷。

上一篇:基频谱带 下一篇:菱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