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舌黄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241页(887字)
【概况】:
基源 为黄杨科黄杨属雀舌黄杨的叶。
原植物 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 Lévl.
形态 灌木,高3~4m;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薄革质,通常匙形,亦有狭卵形或倒卵形,大多数中部以上最宽,长2~4cm,宽8~18mm,先端圆或钝,通常有浅凹口或小凸尖,基部狭长楔形,有时急尖,叶面绿色,光亮,叶背苍灰色,中脉两面凸出,侧脉多,显着,与中脉成50~60°角,叶面中脉下半段常被微细毛;叶柄长1~2mm。花序头状,腋生,长5~6mm,花密集,花序轴长约2.5mm;苞片卵形,背面无毛,或有短柔毛;雄花:约10朵,花梗长0.4mm,萼片卵圆形,长约2.5mm,雄蕊长6mm,不育雌蕊有柱状柄,末端膨大,长约2.5mm,和萼片近等长或稍超出;雌花:外萼片长约2mm,内萼片长约2.5mm,受粉期间,子房长2mm,无毛,花柱长1.5mm,略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1/3~1/2处。
蒴果卵形,长5mm,宿存花柱直立,长3-4mm。
花期2月,果期5~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45卷.1分册.图版9∶15~21)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平地或山坡林下,海拔400~2700m。
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北、河南、甘肃、陕西南部。
。【药性】:性味 《新华本草纲要》:“根、叶:味苦、甘,性凉。”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祛风,止血。
主治 《新华本草纲要》:“根:民间用于吐血。嫩枝叶:用于目赤肿痛,痈疮肿毒,风湿骨痛,咯血,声哑,狂犬咬伤等。
”
。【临床应用】:《云南植物志》:“本品临床应用同黄杨。根,治风湿;叶,治无名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