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四册》第840页(2105字)

【方源】:

《外科全生集》卷四。

【组成】:

熟地一两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 麻黄五分 鹿角胶三钱 白芥子二钱 姜炭五分 生甘草一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方剂学》: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①《外科全生集》: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

②《方剂学》: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

患处漫肿无头,痠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目沉细等。

【宜忌】:

①《评外科全生集》: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②《中国医学大辞典》:半阴半阳之证忌用。

【加减】:

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贝五钱。

【方论选录】:

①《成方便读》: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为温补之品,用麻黄以开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里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黄则补血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用治诸疽白陷,如日光一照,使寒凝悉解,故有阳和之名。③《方剂学》: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为主;鹿角胶性温,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壮筋骨为辅;姜炭、肉桂破阴和阳,温经通脉;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而消痰结,合用能使血气宣通,且又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腻,于是补养之用,寓有温通之火,均为佐药;甘草生用者,解脓毒而调诸药。

【临证举例】:

①脑疽 《经方实验录》:友人周慕莲君患脑疽初起,察其属阴性,法当与阳和汤,顾大便五日未行,疑其有热结,为之踌躇者再,谁知服汤后,次早项背转动便易,大便畅下,乃悟其大便之闭,亦属寒性故也。

②骨与关节结核 《中医杂志》(1958;11∶731):用本方汤剂或丸剂配合外治法,治疗74例骨与关节结核,结果有效率达81%。作者认为该疗法有良好的止痛,消肿作用,能促进溃疡及瘘管愈合,改善全身症状。且该法不用石膏固定,患肢可较早活动,避免关节强直,防止部分并发症的发生。《中华外科杂志》(1959;5∶458):本方配合犀黄丸内外同治,治疗骨结核60例,阳虚者肉桂、炮姜可增加1~2倍,或加附子;疗程5个月左右。

结果:X线证实骨质完全愈合、临床症状消炎者19例;骨质破坏停止,部分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者8例;临床症状减轻,但未经X线复查者33例。患者服药1月后,体重增加,精神好转,疼痛消失,食欲增加。

有寒性脓肿者,服药后脓肿停止发展或缩小;有窦道者,创口分泌物于30~40天左右明显减少;血沉逐渐恢复正常。③骨瘤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3;4∶32):肖某某,男,十七岁,未婚,石阡县硐公社人。

一九八〇年十月就诊。

数月前左颈部长包块一个约蛋大,不痛,推之不移,压之不痛,面色无华,精神萎顿,形寒肢冷,舌质胖嫩,脉象沉细无力,诊为骨瘤,证属正气虚衰,阴寒凝滞,宜用温阳散寒、扶正通瘀法治疗。以阳和汤加附片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3次。连服50余剂后,包块全消,诸症皆愈,仅患处皮肤留有较深色素。

④乳核 《岳美中医话集》:姚某某,女性,十八岁,未婚。初时乳部长一硬疙瘩,继之渐次增大,疼痛异常,求诊于余。检视乳房并无破溃,脉缓,舌淡,属乳核阴症,为拟阳和汤全方加贝母四钱,四剂而愈。⑤乳腺小叶增生症 《新医药学杂志》(1973;11∶23):本证中医称“乳癖”。用本方加香附、青陈皮、郁金、治疗属虚寒型者10例。服药6~8剂后,肿块及症状逐渐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

⑥坐骨神经炎 《湖南医药杂志》(1974;4∶47):本方加味治疗30例,结果:临床治愈(疼痛消失,行走自如)25例,好转(尚有轻微疼痛)4例,无效1例。有效病例疗程一般为10~20天,一般服药1~2剂后自觉发热汗出,疼痛即有缓解,服药5~8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对于病程短而疼痛剧烈者,疗效高,疗程也短;反之则疗程较长而疗效亦差。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现代研究】:

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1;11∶41);据对5例顽固性结核病例的痰培养进行抑菌试验,证实本方确有抑制结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种药物单用则无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备考】:

本方改为丸剂,名“阳和丸”(见《中药制剂手册》)

上一篇:阳丹 下一篇:阳和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