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叶铁线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四卷》第7页(1112字)
【概况】:
异名 岩虱子(《贵州草药》),孔雀尾、两头根、黑脚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植物鞭叶铁线蕨的全草。
原植物 鞭叶铁线蕨Adiantum caudatum L.,又名有尾铁线蕨、过山龙(《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陆生多年生蕨类,植株高15~35cm。根状茎直立,顶部被深褐色披针形鳞片。
叶簇生;叶柄栗褐色,有密毛;叶轴偶具稀毛;叶片纸质,两面疏生多细胞长硬毛,线状披针形,长10~30cm,宽2~4cm,下部一回羽状,叶轴顶部通常延伸成鞭状,顶端着地即生根;羽片斜长方形或近三角形,仅上缘深裂成多数狭裂片;叶脉扇形分叉。孢子囊群生于由裂片顶部变质反折的囊群盖下面,囊群盖肾形至圆肾形,略具毛。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65页.图33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200m的林下或山谷石缝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采集 夏、秋季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
含有三十一酮-16(16-Hentriacotanone),三十一烷、异鞭叶铁线蕨酮(Isoadiantone)、β-谷甾醇、鞭叶铁线蕨酮(Adiantone)[1]、谷甾醇葡萄糖甙、檞皮素-3-O-葡萄糖甙、绵马烯-3及一个三萜类化合物Ⅰ[2]。此外还含有糖、蛋白质、脂肪及黄酮类化合物[3]。
参考文献 [1] Indian J.Pharm.,1975;37(3)∶64 [2] J.Indian Chem.Soc.,1990;67(1)∶86 [3] Proc·Natl.Acad,Sci.India.Sect B,1986,56(3)∶244
【药性】:
性味 苦、微甘,平。
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 水肿,乳痈。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贵州草药》:“治水肿:岩虱子60g水煎服。” ②《贵州草药》:“治乳痈,黄水疮:岩虱子适量研末,外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