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宋诗精华》第491页(1195字)
【原文】: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2)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3)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4)
【原文作者及介绍】:
曾几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赐上舍出身。南宋初,提刑江西、浙江,累官至敷文阁待制。孝宗时致仕。其诗学黄庭坚,又得韩驹、吕本中诗法,故附属于江西诗派。陆游曾师事之。有《茶山集》。
【译文】:
傍晚的满天骄阳,终于变成了大雨倾盆,梦中醒来好凉冷,衣襟已潮润。愁什么屋漏淋湿每张床,高兴的是无数溪流水变深!千里的稻花该又恢复那诱人的秀色,五更时雨打桐叶奏出了最美妙的乐音。我没有田,也无比欢欣,因为看到了田头那一双双企望丰收的眼睛。
【集评】:
元·方回:“三四已佳,五六又下得‘应’字‘最’字,有精神。”
(《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七)
清·纪昀:“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同上)
清·查慎行:“三四俱用杜(甫)诗作对。”
(《初白庵诗评》卷下)
今·钱钟书:“在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照例是个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人刘媛的《长门怨》说:‘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雨,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就像他的《夏夜闻雨》诗所说的:‘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凋;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
(《宋诗选注》第142页)
今·刘学锴:“律诗因格律的限制,一般都趋于精炼凝重。这首七律却写得特别流畅轻快,有如行云流水,……这种轻快的风格正与内容、感情相适应,显出活泼生动的风姿。”
(《宋诗鉴赏辞典》第800页)
今·钱学增:“情韵深至,呈现出轻快流动的风格。”
(钱仲联选《宋诗三百首》第239页)
【总案】:
曾几这位南宋诗人,刘克庄和方回将他归入“江西诗派”诗人之列,实际上他的诗轻松明快,新鲜活泼,更接近杨万里的“诚斋体”风格。这首诗虽如前代诗评家所云,在颔联中借用了杜甫“床床屋漏无干处”和“春流岸岸深”的诗句,但自然妥帖,毫无生涩之感;同时,整首诗篇没有奇字僻语,文从字顺,轻快畅达,读来声调委婉,音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