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副韧带损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骨科疾病诊断标准》第346页(2252字)

踝关节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创伤,尤以外侧副韧带扭伤最为多见,但对这类损伤迄今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是,严重损伤可使韧带断裂,骨折撕脱,治疗不当可出现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容易反复扭伤,久之,可继发关节粘连或创伤性关节炎,造成功能障碍,因此对其治疗应像骨折一样重视。

(一)外侧副韧带损伤

1.损伤机理 踝关节内踝较外踝短,外侧副韧带较内踝侧薄弱。足部内翻肌群较外翻肌群力量强。因此当快速行走等运动时,如果足部来不及协调位置,容易造成内翻跖屈位着地,使外侧副韧带遭受超过生理限度的强大张力,发生损伤。

外侧副韧带中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面,向前内侧行,止于距骨颈。韧带界限清楚,呈扁平状,宽6~8mm,长约2cm。距腓后韧带是三条,韧带中最宽大的一条呈三角形,起自外踝后面,向后内侧行,止点较宽,附于距骨滑囊后缘。跟腓韧带为关节囊外组织,起自外踝尖端,向后内呈30°走行,止于跟骨外侧面、腓骨结节的后上方。当足部外翻跖屈位着地时,距腓前韧带遭受的张力最大,因此损伤的机会也最多。

关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对踝关节的稳定作用问题,通过实验证实,距腓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动的重要结构,断裂后可产生向前不稳,在应力下距骨滑车可以向前移位。Johson发现,切断该韧带后,踝关节前后可松动4.3mm,踝关节旋转活动增加10.8°,说明该韧带是稳定踝关节的重要结构。单纯跟腓韧带断裂,正位应力摄片,可显示距骨轻度倾斜,距骨无向前半脱位,只有合并距腓前韧带断裂,才出现距骨明显倾斜和距骨向前半脱位;距腓后韧带断裂,踝关节则未见明显不稳定。由此可知距腓前及跟腓韧带损伤病例,踝关节前后、旋转和内收均不稳定,如治疗不当,韧带松弛,瘢痕形成。据统计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关节不稳定者占5%~25%,由于外侧不稳,关节内侧负荷增加,可导致距骨和胫骨关节内侧部分退行性关节炎。

2.分类 外侧副韧带由于损伤程度不同,可分为韧带扭伤和韧带断裂两类。

(1)韧带扭伤:为韧带遭受过大的牵拉张力使韧带部分撕裂,但韧带并未完全断裂。因此踝关节的稳定性未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外踝部肿胀、运动痛等。但局麻下正位内翻应力摄片距骨倾斜小于15°。

(2)外侧副韧带断裂伤:踝关节突然强力内翻跖屈位着地,外侧副韧带遭受过大的牵拉张力,韧带可以断裂。

内翻跖屈位时,距腓前韧带最紧张,断裂的机会也最多。跟腓韧带在内翻时紧张,但跖屈时紧张度不大,断裂机会较前者少。距腓后韧带仅内翻时稍紧张,一般不易离断。

3.诊断 韧带断裂为足部强屈内翻位着地暴力较大,局部肿胀及运动痛明显,可出现踝关节松动现象。但成人踝关节过度活动者占4%~6%,可用抽屉试验,以资鉴别。抽屉试验方法为一手抬脚跟向上,另一手向下压小腿下部,与健侧比较,活动度较大者为阳性。

X线检查应先摄正侧位片,检查有无骨折,对无骨折又不能排除韧带断裂的病例,应进一步行内翻加压摄片。方法为在局麻下,将踝关节加压,使其跖屈内翻,摄踝关节正位X线片,如果距骨倾斜,距骨体关节面与胫骨下关节外侧间隙增宽大于15°角时,表示外侧副韧带断裂,一般倾斜度越大,损伤的韧带数也越多。

(二)内侧副韧带与下胫腓韧带损伤

足外翻暴力一般均发生外踝或腓骨下端骨折,韧带多无严重损伤。但有少数病例,外翻暴力作用下,亦可发生内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断裂。胫腓下关节可分离使踝穴增宽,如不及时治疗,也可后遗关节不稳,并发骨关节炎。

1.损伤机理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分深浅二层,浅层起于内踝前丘部,远端大部分止于舟骨、弹簧韧带和载距突,小部分止于距骨;深层粗大,起于内踝后丘及前、后丘间沟,止于距骨滑囊面之胫骨缘,走向较水平,能限制距骨侧向移位,胫腓骨之间有胫腓联合韧带。

三角韧带遭外翻外旋暴力,可自内踝起点或距骨附着点撕脱,多数病例可深、浅层同时断裂,但也可浅层完整,单纯深层撕脱,有的可合并内踝撕脱骨折及下胫腓韧带断裂。通过实验观察,如浅层断裂距骨可无明显倾斜及侧向移位;深浅层韧带同时切断,距骨倾斜可达14°,但无侧向移位,关节不稳定程度相当于外侧韧带断裂。如三角韧带与胫腓下关节韧带同时切断,距骨倾斜可达20°,并向外移位,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更大。如发生旋后外旋骨折可同时有三角韧带断裂及胫腓下关节韧带损伤,踝关节更将极度不稳定。

2.诊断 单纯内侧副韧带及下胫腓副韧带断裂,临床体征常不明显。胫腓骨虽有分离,但X线片上可因两骨重叠,显示不清。但踝穴增宽,距骨体与内踝间隙增大明显易见,是诊断的重要标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