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07页(1048字)
【病因】 多因缺氧及分娩时创伤所致,也可为凝血机制障碍及脑血管畸形所引起,特别是未成熟儿,体重越小,发病的机会越多。
【临床表现】 一般发病在刚出生后不久,脑室内出血发病可在出生数天之后。患儿活动减少,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精神萎靡不振,甚至昏迷,呼吸浅表而不规律,即使给氧也不能改善,常伴有呻吟或叹息,有时烦躁不安,伴以高调尖叫,两眼凝视或震颤。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严重者可有抽搐,因而加重颅内出血。皮肤灰青或苍白,前囟饱满,颅骨缝分裂,四肢凉冷,体温不升。
【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分娩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但须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化脓性脑膜炎:本病有全身中毒症状及脑脊液的改变。
二、窒息后的脑水肿:有窒息史,病情稳定后可由脑脊液的变化来鉴别。
【预防】 不断改进助产技术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
【治疗】
一、安静:在初发病时,应注意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和护理。禁忌腰穿,注意保暖。
二、止血:可用维生素K或其他止血药物,如6-氨基己酸等,必要时可静脉输给新鲜血液或血浆。
三、止痉:可用鲁米那钠5~8毫克/公斤肌注,或水化氯醛30~60毫克/公斤灌肠,也可采用其他药物。
四、处理脑水肿:当出血停止或头围不继续增大时,患儿仍可有颅内高压症,如烦躁不安或抑制状态,或呼吸不规律及眼球固定或向下等,此时可静推甘露醇1~2克/公斤或50%葡萄糖10毫升,每4~6小时1次,两药可交替使用,必要时也可小心作腰穿,以减轻颅内压,并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输液量每24小时不得超过30~40毫升/公斤。
六、应用激素,其中以地塞米松较好。首次可按1~2毫克/公斤,以后则按0.5~1.0毫克/公斤,每6小时1次,总量为4~5毫克/公斤/24小时,持续3~4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