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出血性贫血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224页(922字)

【病因】 血液内的血小板、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毛细血管通透性等,都与出血性疾病有关。上述因素发生障碍时,可引起出血性疾病。

一、毛细血管因素:过敏性紫瘢等。

二、血小板因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以及血小板衰弱症。

三、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类血友病、副血友病,维生素K不足,纤维蛋白原缺乏等。

四、抗凝方面因素:药物肝素、双香豆素,均有抗凝血作用。

【临床表现】 均有出血表现,出血部位在消化道者,表现为呕血便血;出血部位在呼吸道者,表现为咳血;在泌尿道者表现为血尿;在皮肤者可有紫瘢。此外,可因不同疾病而有不同表现。

【诊断】 必须注意家庭史中有无类似患者,过去手术或外伤后出血史,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紫瘢形态和分布、贫血程度及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各种急慢性感染史等。

实验室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块退缩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消耗实验及凝血纠正试验等,以鉴别出血是由于血小板因素、血管因素所致,还是由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所致。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一、根据其不同疾病,予以不同的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凝血酶原低,可使用维生素K等。

二、出血严重者可静脉输新鲜血。

三、使用止血药,如6-氨基己酸2克,静脉输入;抗血纤溶芳酸100~200毫克,静脉输入;安络血5毫克,肌肉注入;止血敏500毫克,肌肉注射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