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423页(1785字)
【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化脓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腔粘骨膜急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等。感染途径以经咽鼓管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通过鼓膜穿孔感染。也可能通过血行或淋巴循环感染,但很少见。本病好发于儿童,其原因为:
一、儿童的咽鼓管较短,位置平而低,细菌易由鼻咽侵入中耳。
二、儿童抵抗力较弱,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三、哺乳婴儿横抱或平卧喂奶时,因反胃、呛咳,奶水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临床表现】 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当中耳粘膜充血肿胀时,较大儿童可诉说耳痛、听力减退和耳鸣。耳痛可随中耳化脓而加剧,婴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转动头颈,以手抓耳,或于熟睡中突然惊哭,体温可高达39℃以上,有的可发生惊厥及颈部强直。也可出现呕吐、腹泻。因此,常被疑诊为脑膜炎或胃肠道疾患。当鼓膜穿孔后,耳道即有粘液脓性分泌物流出,耳痛骤减,全身症状也随之好转。
在较大儿童检查鼓膜,早期可见充血,正常标志和光泽消失,化脓后鼓膜红肿外突,穿孔多在紧张部。如穿孔小,可见分泌物跳动而出。
婴儿鼓膜不易检查,因婴儿外耳道骨部尚未发育,耳道狭窄呈裂隙状,鼓膜倾斜接近水平,鼓膜缺乏光锥,正常标志不明显,故须两侧鼓膜比较,并注意其色泽变化。
【诊断】 根据症状及检查,不难诊断。由于小儿特别是婴儿不能表达病情,故有以下情况时,须注意检查鼓膜:
一、患上呼吸道感染后又突然高烧。
二、在患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过程中又突然高烧、哭闹不安或搐搦者。
三、原因不明的高烧、呕吐、腹泻,以及有疑似脑膜炎症状者。
【预防】
一、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预防传染病。
二、积极治疗鼻、咽部疾患。
三、耳鼓膜有穿孔时,勿使污水进入中耳。
四、注意小儿营养,增进体质,改进哺乳技术。
【治疗】
一、全身治疗:
(一)退热止痛,注意休息。
(二)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感染。
(三)中药治疗:以清肝胆湿热为主,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黄芩、生山栀、知母、银花、夏枯草、苦丁茶、青皮,水煎服。
(四)新针疗法:
1.翳风、合谷。
2.下关、风池、外关,发烧加曲池。
两组交替针刺。
二、局部治疗:
(一)1%麻黄素液滴鼻,使咽鼓管通畅,以利引流。
(二)鼓膜未穿孔者,以1~2%酚甘油滴耳。
(三)鼓膜红肿凸起明显者,或鼓膜虽有穿孔但排脓不畅者,均应作鼓膜切开术。
(四)鼓膜穿孔流脓者,用3%双氧水清除脓液,用抗菌素或磺胺药物滴耳剂如1~2%新霉素、2.5%氯霉素甘油等。也可用10~30%黄连或黄柏液滴耳。用鲜生地根挤汁滴耳,效果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