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82页(4279字)

一、概述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15%左右。

二、病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moyamoya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但均属少见。

三、分级

Ⅰ级:无症状,或轻度头痛和轻微颈项强直。

Ⅱ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项强直,无神经缺失而并非脑神经麻痹。

Ⅲ级:倦睡,精神混乱,或轻度局灶缺失。

Ⅳ级:木僵,中度至重度偏瘫,可能早期去脑强直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Ⅴ级:深昏迷,去脑强直,垂危表现。

四、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发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半数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以一过性意识障碍多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20%出血后有抽搐发作。有的还可出现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脑膜刺激征明显,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日内出现。多数患者出血后经对症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情况和生命体征好转,脑膜刺激症状减轻。

颅内动脉瘤在首次破裂出血后,如未及时适当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再次或三次出血。死于再出血者约占本病的1/3,一般多死于6周内。也有数月甚至数十年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

2.脑神经损害 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占6%~20%,提示存在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或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3.偏瘫 在出血前后出现偏瘫和轻偏瘫者约占20%,是因为病变或出血累及运动区皮质或其传导束所致。

4.视力视野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沿视神经鞘延伸,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发病后1h内即可出现,引起视力障碍。10%~20%可见视盘水肿。当视交叉、视束或视放射受累时产生双颞偏盲或同向偏盲。

5.血管杂音 约1%的颅内动静畸形和颅内动脉瘤可出现颅内杂音。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数日可有低热。

五、诊断

1.头部CT 诊断急性SAH准确率几近100%,显示脑沟与脑池密度增高。颈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大脑外侧裂最多。大脑中动脉瘤破裂血液积聚患侧外侧裂,也可流向环池、纵裂池。基底动脉瘤破裂后,血液主要聚积于脚间池与环池附近。出血后第1周内CT显示最清晰,1~2周后出血则逐渐吸收。

另外,CT可见脑(室)内血肿,脑积水、脑梗死和脑水肿。加强CT还可显示脑血管畸形和直径>1.0cm的动脉瘤。

2.头部磁共振成像 发病后1周内的急性SAH在MRI很难查出,可能由于血液被脑脊液稀释,去氧血红蛋白表现为等信号所致。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非创伤的脑血管成像方法。对头颈及颅内血管性疾病,如颈内动脉狭窄、颅内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疾病,可作为诊断的筛选手段。

3.脑血管造影 是确定SAH病因必需的重要手段。对每例SAH患者都应常规做此项检查,以防遗漏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尽早地脑血管造影检查,能及时明确动脉瘤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有无血管痉挛;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侧支循环情况。对怀疑脊髓动静脉畸形者还应行脊髓动脉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减去颅骨骨影的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只需注射少量的造影剂,即可获得清晰的脑血管影像。对脑血管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4.腰椎穿刺CT 已确诊的SAH不再需要腰穿刺检查。因为伴有颅内压增高的SAH,腰穿可能诱发患者脑疝。再者,如果是动脉瘤破裂造成的SAH,腰穿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刺激及精神紧张,增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几率。

六、诊断标准

1.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受压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脑血管造影可以帮助明确病因。

(7)有条件时可进行CT检查。

2.诊断标准之二

(1)在脑血管造影上找到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出血源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附近有血肿乃至血管痉挛者)。

(2)在CT片上于大脑外侧裂,半球间裂、脑底池、脑室内有动脉瘤破裂产生的血肿存在者。

(3)从起病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下述两个以上的症状者:①发病及入院时有剧烈头痛;②意识障碍;③脑膜刺激体征;④眼底有网膜前出血;⑤偏瘫;⑥动眼神经损伤所致之眼球运动障碍。

(4)血性脑脊液或呈黄变。

确定诊断:(1)或(2),或(1)(2)。

高度怀疑:(3)(4)。

3.日本厚生省“脑卒中诊断标准”班长田畸义昭制订的诊断标准

(1)突发的激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2)脑脊髓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Kernig征等)阳性。

(3)较少出现局部神经症状(但有动眼神经麻痹)。

(4)发病时虽能引起意识障碍,多为暂时性。

(5)血性脑脊液。

(6)网膜前出血。

注:因脑脊液沟内有出血CT扫描可见高密度区域;脑血管摄影可见有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

4.诊断标准之三

(1)下列症状复数者,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①剧烈头痛(极多见);②腔膜刺激征(几乎必发);③意识障碍(极多见);④玻璃体下(视网膜前)出血;⑤偏瘫[颜面、舌(少见)、上肢、下肢(略多)];⑥第Ⅲ对脑神经麻痹所导致的眼球运动障碍;⑦痉挛。

(2)CT扫描示Sylnius裂、半球间裂、脑池、肺室内有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血肿。

(3)血性脑脊液。

(4)血管造影可见到脑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附近存在血肿或血管挛缩)。

(5)发病背景:①脑动静脉畸形多见于年轻者;②其他脏器异常:多发性肾囊肿、肾血管性高血压;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种脑脊膜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④出血性因素(白血病、血友病、重度贫血、服用抗凝血药物)。

诊断:具备(1)(2)(4)时。

5.1995年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刺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以帮助明确病因。

七、鉴别诊断

临床常见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见表3-4。

表3-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