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性面团的调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焙烤工业实用手册》第247页(2228字)
(一)调制要求
酥性面团因其温度接近或略低于常温,比韧性面团的温度低得多,故称为“冷粉”。这种面团要求具有较大程度的可塑性和有限的黏弹性。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求面团有结合力而不至断裂,不粘辊筒和模具。成形后的饼坯要有良好的花纹,且具有良好的花纹保持能力,形态不收缩变形,烘焙时具有一定的涨发能力,成品花纹清晰。为此,酥性面团在调制中应遵循有限涨润的原则,适当控制面筋性蛋白质的吸水率,根据需要控制面筋的形成,限制其涨润程度,使面团获得有限的弹性。
(二)投料顺序
从工艺流程图上可以看出,酥性面团在调粉操作之前,应先将油、糖、水(或糖浆)、乳、蛋、膨松剂等辅料投入调粉机中预混均匀,并使混合液充分乳化形成乳浊液。在形成乳浊液后,再加入香精、香料,这样可以防止香味过量挥发。辅料预混结束后,再加入面粉进行面团调制操作。这样的配料顺序不仅可以缩短面团的调制时间,而且还能使面粉在一定浓度的糖浆及油脂存在的状况下吸水涨润,从而限制面筋性蛋白质吸水,控制面团起筋。
使用酥性饼干专用粉生产酥性饼干时,应根据酥性饼干专用粉的使用说明进行调粉操作。
(三)影响酥性面团调制的因素
除了投料顺序外,酥性面团在调制时,还应严格控制加水量、面团温度、调粉时间、头子和淀粉的添加量等。
1.油脂用量
糖和油脂都具有反水化作用,是控制面筋涨润度的主要物质,所以它们在酥性饼干面团调制中的用量都比较高。一般糖的用量为面粉的32%~50%,油脂用量为40%~50%或更高一些。
2.加水量与软硬度
在酥性面团调制时,加水量与湿面筋的形成量有密切的关系。加水太多,面筋蛋白质就会大量吸水,为湿面筋的充分形成提供条件,甚至可以使调好的面团因在输送、静置及成形操作中蛋白质继续吸水涨润,形成较大的弹性而使生产困难。调粉中也不能随便加水,更不能一边搅拌一边加水。加水量一般控制在3%~5%,最终面团的含水量在16%~20%。在实际生产中,较软的面团容易起筋,调粉的时间要短些;较硬的面团要适当增加调粉时间,以防止形成散砂状。一般冲印成形所需的面团要稍软些,油、糖含量少的面团要稍硬些。用控制加水量来限制面筋的涨润度,可防止面团弹性增大而使饼坯变形。
3.加淀粉和头子量
用面筋含量较高的面粉调制酥性面团时需加入淀粉,可使面团的黏性、弹性和结合力适当降低。但淀粉的添加量不宜过多,一般只能使用面粉量的5%~8%,过多使用就会影响饼干的涨发力和成品率。另外,生产过程中头子的使用量应适度,一般掺入量以新鲜面团的1/8~1/10为宜。但在面筋筋力十分弱、面筋形成十分慢的情况下,加入头子可以弥补面团结合力不足而便于操作。
4.调粉温度
酥性面团属冷粉,调好的面团要有较低的温度。温度升高会提高面筋蛋白质的吸水率,增加面团的筋力,同时温度过高还会使高油脂面团中的油脂外溢,给以后的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面团温度太低,面带内部结合力较弱,会使面片表面黏性增大而易粘辊筒,不利于操作。面团的温度应控制在20~26℃,冬季面团的温度可以比此温度稍高2~3℃。在实际操作中,冬季可用水或糖水的温度来调节面团的温度,夏季气温高,要使用冰水和经过冷藏的面粉、油脂来调制面团。
5.调粉时间和静置时间
调粉时间的长短是影响面筋形成程度和限制面团弹性的直接因素。适当掌握调粉时间,可得到理想的调粉结果。酥性面团一旦调粉时间过长,就会使面团的筋力增大,造成面片韧缩、花纹不清、表面不平、起泡、凹底、体积收缩变形、饼干不酥松等。另一方面,调粉时间不足会使面团结合力不够而无法形成面片,同时会因黏性太大而粘辊、粘帆布、粘印模,另外,饼干涨发力不够,容易摊散等。
酥性面团调制完毕后是否需要静置,以及静置多长时间,要视面团的各种性能而定。倘若面团的弹性和结合力、塑性等均已达到要求,这样的面团就无需静置。若面团按预定的规程和要求调制完毕后黏性过大,涨润度不足及筋力差时,可适当静置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以使面筋性蛋白质的水化作用继续进行,降低面团的黏性,增加结合力和弹性,以补偿调粉不足。
酥性面团的调制质量除了与上述几种工艺因素有关外,还与小麦面粉的粗细度、筋力、温度、面筋数量等有关。表2-1-1介绍了酥性面团调制的工艺参数。
表2-1-1 酥性面团调制工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