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贮藏保鲜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390页(1595字)
1.贮藏特性
马铃薯品种极多,仅依皮色就可分为白色、黄色、红色、紫色4种类型,其中黄皮种是生产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品种有里外黄、双丰等。红皮种耐藏性好,主要品种有红皮沙、粉红山药、界首红皮等。马铃薯收获后有明显的休眠期,一般为2~4个月。休眠期过后且条件适宜,马铃薯即发芽,这是马铃薯贮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休眠期长短因品种、成熟期、生长地气候及贮藏温度等因子影响。通常早熟品种,或寒冷地区栽培,或秋作的马铃薯休眠期较长,有利贮藏。
2.推荐贮藏条件
温度:3~5℃;气体成分:对气调贮藏反应不敏感;相对湿度:80%~85%。
3.贮藏技术要点
(1)贮藏的马铃薯主要是秋薯,在收获前如遇雨天,应隔3~4d待土壤干燥后再收获。刚出土的块茎,外皮较嫩,应在地面摊晾数小时,等薯皮表面稍干后再收集。
(2)预贮是马铃薯贮藏中十分必要的步骤。马铃薯收获后应进行通风预贮,以促进伤口愈合,顺利形成木栓组织,并加速其进入生理休眠期。预贮一般是在12~15℃下进行数日,做法是搭一简易棚子,其内堆放薯块,薯堆高度一般不超过0.5m,宽度2m左右为宜,做到防雨、防日晒、通风散热,为防止过量失水,薯块上要稍加覆盖。
(3)马铃薯贮藏的适宜温度为3~5℃,而不是0℃。在推荐的低温下,淀粉和糖的转化相对缓慢,块茎不发芽或很少发芽,特别是贮藏初期的适宜低温对延长休眠期十分有利,但在3℃以下贮藏,会使马铃薯受冷变甜或者产生褐变。
(4)控制马铃薯发芽既要注重采前因素,也要配合采后的贮藏环境控制和化学调控。虽然低温贮藏是防止马铃薯发芽的有效措施,但在利用自然降温的简易贮藏场所贮藏马铃薯时,始终保持4℃的低温较困难,所以应配合青鲜素(MH)、萘乙酸甲酯或氯苯胺灵(CIPC)等药剂处理。青鲜素的使用方法是,在马铃薯采收前约3周,以0.2%~0.25%的浓度喷洒马铃薯植株。萘乙酸甲酯和氯苯胺灵是采后使用的药物,应在马铃薯休眠期使用,一般是马铃薯收获后2个月左右(休眠期内)用药剂处理较为适宜。萘乙酸甲酯的使用方法是,用400~500g98%的萘乙酸甲酯溶于2倍量的丙酮中,然后拌入20~30kg的细土中,待丙酮挥发后均匀地撒到10t的薯堆中。氯苯胺灵的使用方法是,以每1000kg薯块使用氯苯胺灵1.4~2.8kg,直接撒播在薯堆中,上面覆盖塑料布,1~2d后打开。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辐照处理,处理时间一般是在收获后2~3个月以内,如收获后马上照射,易引起薯块褐变。常用辐照剂量为80~150Gy。
(5)光照能促使马铃薯发芽,因而贮藏马铃薯时应尽量避免光线照射。
(6)目前马铃薯多以沟藏、窖藏和通风库贮藏为主,如辽宁旅大的沟藏、西北地区的井窖和窑窖贮藏、东北地区的棚窖贮藏等。不管采用何种简易贮放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贮藏场所既要能较好地通风散热,冬季严寒时又不能造成薯块冻害;②薯堆周围应留有一定的空隙,以利通风散热;③棚窖贮藏时薯堆高度不超过1.5m,通风库贮藏时薯堆高度不超过2m;④多雨年份收获的马铃薯往往在田间就带病(如马铃薯环腐病),入贮初期又因贮藏场所内温度较高,常发生整窖出现病变的情况,对此,重在采前预防,如选用脱毒种薯、整薯播种、选用抗病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