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厌氧菌检验手册》第233页(2286字)

蒂斯(Tissier)首先从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中分离到一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1899年),菌细胞的弯曲末端见有分叉,命名为普通双歧杆菌(Bacillus bifidus communis)。次年(1900年)发现此菌不仅数量多(占细菌总数98%以上),而且与婴儿健康密切相关。

双歧杆菌分类史上曾归于奴卡氏菌属、棒杆菌属、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直到60年代才作为独立的菌属——双歧杆菌属(Bifido bacterium)。双歧杆菌属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如、蜜蜂、、大等)肠道内,是人和动物重要的生理性细菌。该属包括24个种(表5-1)。本章主要介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10个菌种。

表5-1 双歧杆菌菌种、分离处和G+C值

1.形态和染色 双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着色不均,呈Y字或V字状,弯曲状,铲状或棒状,不形成链状,但有分叉,高度的多形性。无芽孢,无荚膜和鞭毛,不运动。

2.培养特征 厌氧培养48小时后,在血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圆形、枕状-半球状隆起,边缘尚整齐,不透明,乳白色或呈乳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质地柔软,光滑,菌落直径约0.7~2.5mm的中小菌落。

双歧杆菌是专性厌氧菌,少数菌种在含CO2的微氧环境中也能生长。根据它们对氧的耐受性可分为三群:即对氧有耐受性的、对氧敏感的和对氧极其敏感的双歧杆菌。最适温度为37℃,最高可达41~45℃,最低25~28℃可生长,pH6.5~7.0,适应范围为pH5.5~7.5。pH5.0及pH8.0生长不佳或不生长。

营养要求较高,碳源为糖类和CO2,氮源为半胱氨酸,核苷酸类如嘌呤碱、嘧啶碱类、分解糖,代谢产物中乙酸和乳酸,形成比例3∶2克分子。可形成少量的甲酸、乙酸和琥珀酸,不产生丁酸和丙酸。对葡萄糖的降解是以独特的果糖-6-磷酸盐途径,果糖-6磷酸酮酶裂解果糖-6磷酸盐为乙酰磷酸盐和赤藓糖-4-磷酸盐。而最终产物形成是通过转醛醇酶、转酮酶、木糖-5-磷酸酮酶,以及作用于甘油醛-3-磷酸盐酸EMP作用,故未测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对抗生素的敏感或抗性可概括为三大类,高度敏感的有:杆菌肽、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达霉素等;中度敏感的有头孢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四环素及链霉素;耐药的抗生素有:卡那霉素、新霉素及萘啶酸等。

3.抗原结构和血清学 已对双歧杆菌的菌细胞胞壁酸的桥状肽链进行过研究,其包括肽聚糖、葡萄糖胺、V-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它具有能与β配糖体结合的多糖骨架,其中胞壁酸的碳基可与任何L-丙氨酸-谷氨酸-二氨基酸-D-丙氨酸来的四肽相结合,而且四肽中的二氨基酸与另外四肽末端的D-丙氨酸之间,是通过桥式的氨基酸和杆式的肽链结合起来的,这个结合的D-丙氨酸与二氨酸的肽链有种的特异性。

对45株不同种的双歧杆菌可溶性蛋白抗原,使用沉淀反应及免疫电泳进行免疫化学分析,发现双歧杆菌有9~14种抗原,根据免疫学特异性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所有菌株所共有的,有6~7条沉淀线,此类抗原在下列细菌中不存在: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产碱杆菌、肠道杆菌、乳杆菌、奈瑟氏菌、布兰汉氏球菌等。因此,这类抗原可作为双歧杆菌属的鉴别特征。第二类是存在于双歧杆菌某些菌株中的抗原。第三类是菌种特异性抗原,只能与同型的免疫血清反应,故为菌株分型的基础。

双歧杆菌共分五个血清群,其血清学分群与糖酵解试验分类是一致的。如两歧双歧杆菌(B.bifirum)属于德氏(Dehnert)Ⅰ群或Ⅱ群;短双歧杆菌(B.breve)与婴儿双歧杆菌(B.infantis)一些菌株属于德氏Ⅱ群;婴儿双歧杆菌的另一些菌株属于Ⅳ群;长双歧杆菌(B.longum)属于V群;青春双歧杆菌(B.adloescentis)类似于长双歧杆菌,是否也属于V群尚有争论。

4.DNA中G+C含量的其他 双歧杆菌DNA中G+C含量为55~67mol%,本属包括24个种,有些菌种包括2~4个型。此菌可从动物如猿、猪、犬、大鼠、小鼠等肠道或粪便标本中分离,还能从牛和山羊的瘤胃中分离出来。从人的口腔、阴道尤其是肠道中可分离。迄今为止,除个别种如齿双歧杆菌尚有争议是分自临床标本外,尚未发现其致病性。因此其作为活菌制剂的开发研究正吸引着许多研究者。

5.实验室诊断 双歧杆菌属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属的鉴别,既可通过表型特征如培养特征、生化性状,尤其是菌的终末代谢产物分析是不难鉴别的,还可以通过DNA中G+C含量和同源性测定等遗传学来区别。几个菌属与双歧杆菌的鉴别见表5-2。

表5-2 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属鉴别

注:d表示11%~89%菌种为+;V为不同菌种间反应有差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