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的生活习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实用技术手册》第322页(1456字)

鳗鲡在分类上属鳗鲡科、鳗鲡属。土名又称白鳝、风蟮、河鳗。鳗鱼品种很多,全世界有16种、3个亚种。我国产的鳗鲡主要是日本鳗鲡,地理分布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沿海都盛产鳗苗;野生成鳗以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为主要产区。我国南方还产花鳗,个体大,资源量小,还未开发养殖。

鳗鱼体呈圆筒形,体长,尾部侧扁,一般长25-40厘米;咀圆钝,唇厚,眼小,位于头部前端,鼻有前后二孔,前鼻孔呈管形,后鼻孔裂缝形;上颌短于下颌,两颌皆有细齿,籍以咬嚼食物;侧线明鲜完全,粘液腺特别发达。鳍形不同于鲤科鱼类,背鳍和臀鳍均向后延长和尾鳍相连,尾鳍呈扇形,胸鳍短而圆,腹鳍退化。鳗鱼常依其背鳍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长度和全长比例的不同而分成长鳍型和短鳍形二种,日本鳗鲡属于长鳍形。鳗鱼的皮由外皮和鳞组成,外皮分表皮和真皮;鳞则埋伏于真皮中,肉眼不易见到。鳗鱼脂肪层很厚,尤以达到性成熟年龄的亲鳗为甚,味道常受摄食饵料品种不同而各异。嗅觉神经特别发达,无舌头,靠口中神经末梢来品尝味觉;视觉机能亦强烈,因此在投饵时,能在极短时间内猬集饵场摄饵,并能明显区别食物品种和甜、咸、苦、酸,人工养殖条件下,如轻易改变食饵结构,常导致减食或停食。

鳗鱼性喜清新水质,对氧气需求量高。呼吸器官除靠鳃为主外,皮肤、鳔、口腔壁、肠管等都能营呼吸作用。当水中溶氧量减少时,鳗的头部露出水面,直接从空气中吸取和利用氧气,在鱼体脱离水体时,只要皮肤表面湿润,就能成活较长时间,人们利用这种特性,采取淋水法能成功地长途运输鳗苗和成鳗。据测定鳗鱼的耗氧量和水温高低成正比,水温每上升10℃,耗氧量增加2-3倍。水温升至15℃时比5℃时吸呼量提高2倍以上,吸呼频率每分钟在50次左右。

鳗鱼栖息于江河、湖泊的土穴、草丛和石缝中,是纯肉食性鱼类,以小鱼虾、贝类等软体动物及昆虫等为食;幼苗期尤喜食丝蚯蚓、碎贝肉、水蚤等。鳗鱼是喜好温暖的鱼类,生长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6℃±1℃,降温到15℃或升温到30℃以上时食欲减退,水温低于10℃以下,完全停食,潜土冬眠。

鳗鱼是降河性鱼类,出生在海洋,长大在淡水水域。每年农历霜降前后,已达性成熟年龄的雌雄亲鳗,常在布满阴霾或风雨交加之夜,成群向海口游去,进行降海生殖洄游,到达海区产卵场,完成传种接代任务。目前对日本鳗鲡产卵场的正确位置及其环境条件尚未调查清楚,一般认为从北纬20度以北,28度以南,硫球群岛和小笠原列岛周围海域,我国台湾省东海岸到冲绳岛之间的长椭圆海域是日本鳗鲡的产卵场所。鳗鱼进入海水后,消化器官退化,很少摄食直至绝食。在海中生殖洄游过程中性腺迅速发达,卵巢怀卵量很大,约700-1300万粒。亲鳗性成熟年龄,雄性约3-4年,雌鳗迟1-2年成熟。亲鳗产卵后在体外受精,卵飘浮在不同的水层孵化,卵径在1毫米左右,卵周隙小,油球较大,孵出10天后体长6毫米,随水飘浮变态,经柳叶鳗阶段,由产卵场飘散到各处,约经一周年时间,接近大陆沿岸时已成长6厘米上下、白色透明的白子鳗苗,在日没之后乘满潮之际,向伸向海口的淡水河处溯河而上,到达江河、湖泊等栖息场所生长发育。人们常利用鳗鱼夜间活动的习性,在河口用各种工具采捕鳗苗;在降河生殖洄游季节张捕亲鳗,能取得较好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