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332页(1690字)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三周病”,是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引起1~3周龄雏番鸭以腹泻、喘气和软脚为主要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传染病。1985年我国福建发现本病,1988年分离到病毒。1993年研制成功本病活毒疫苗,使本病在我国得以有效控制。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7~14日龄雏番鸭,病雏精神委顿,羽毛蓬松,两翅下垂,尾端向下弯曲,无力走动,厌食,离群,排灰白或淡绿色稀粪并黏附于肛门周围。喙端发绀,张口呼吸,濒死前两脚麻痹,倒地,衰竭死亡。病程2~4天。

亚急性型:多见于大日龄雏鸭,病雏精神委顿,蹲伏,行走缓慢无力,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并黏附于肛门周围。病程5~7天,多数病愈鸭成为颈、尾部脱毛,嘴变短,发育受阻的僵鸭。

(二)病理剖检

大部分病死鸭肛门周围有稀粪黏附,泄殖腔扩张外翻。心脏变圆,心壁松弛,肾、脾表面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点状出血,尤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后段黏膜严重,少数病例盲肠黏膜也有点状出血。

(三)流行特点

本病只能自然感染雏番鸭,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高,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发病率为27%~62%,死亡率为22%~43%,其他种类的鸭即使与病鸭混养,或人工接种病毒也不出现症状。本病主要通过排泄物特别是粪便污染环境后水平传播。另外,排泄物污染种蛋可传给刚出壳的雏鸭。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季气温低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a.病毒分离:无菌采取濒死雏番鸭肝、脾和胰腺等组织作为分离病毒的检样,制成20%悬液+适量抗生素→冻融→2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接种尿囊腔,接种11~13日龄番鸭胚蛋,0.1毫升/胚,37℃孵育,每天观察至第10天,接种后4~7天,胚死,胚体全身充血,头、颈、喙、胸、翅、趾部等有针尖状出血。收集胚液和胚体作血清学检查和鉴定。

b.病毒鉴定:本病毒属于细小病毒,含有单股DNA,大小为20~24纳米,核酸分子量大小为5100个碱基,无囊膜。本病毒没有血凝特性。常用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ELISA等进行鉴定。

2.血清学检查 测定抗体的方法有中和试验、AGID、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和ELISA等。

3.也可用PCR或电镜检测观察病毒。

4.类症鉴别要点 要与鸭病毒性肝炎、巴氏杆菌病、鸭瘟等出血坏死性疾病相区别。

二、防治

(一)治疗

无特异治疗方法,对病雏番鸭可紧急注射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或高免血清。

(二)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育雏条件,注意种蛋、孵坊和育雏室的严格消毒,注意种鸭免疫,为易感雏番鸭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常用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进行本病的预防注射,1日龄雏番鸭每羽份注射本苗0.2毫升,有效率95%以上。

上一篇:小鹅瘟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