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隐孢子虫病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496页(2647字)

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属的鸟类隐孢子虫(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及火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寄生在禽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皮微绒毛区内而引起的患禽呼吸道病、腹泻及法氏囊和泄殖腔的黏膜上皮的细胞绒毛萎缩或脱落的疾病。

家畜的两个种小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感染人,但禽类的贝氏和火鸡隐孢子虫不感染人。

一、诊检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很难对本病做出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一)临床表现

据报道,感染贝氏隐孢子虫的雏鸡第七天开始出现张口呼吸、咳嗽和打喷嚏等呼吸症状。严重发病见于感染后第14~21天,可见呼吸极度困难,饮、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沉郁,蹲坐、闭眼,翅下垂,喜卧一隅,多在发病后2~3日内死亡。

(二)病理剖检

可见喉头、气管水肿,有较多的泡沫状渗出物,有时气管内可见灰白色凝固物,呈干酪样。肺脏腹侧充血严重,表面湿润,常带有灰白色硬斑,切面渗出液较多。气囊浑浊,外观呈云雾状。用喉头、气管、法氏囊和泄殖腔黏膜制成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淡红色的隐孢子虫虫体。作病理组织学观察,在喉头、气管、肺脏、法氏囊和泄殖腔表面可见大量球状虫体,似图钉样附着于黏膜表面。虫体寄生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绒毛萎缩或脱落,上皮细胞破溃,并伴有较多的白细胞游出。

(三)流行特点

隐孢子虫是引起呼吸系统与/或肠道疾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我国已发现禽类有2个种,即引起鸡、鸭、鹅、火鸡、鹌鹑法氏囊和呼吸道的贝氏隐孢子虫,以及引起火鸡、鸡、鹌鹑肠道感染的火鸡隐孢子虫。多发于11周龄以内的鸡,成年禽不易感,本病也可在同种或异种禽间传播。

隐孢子虫既可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引起感染。在生产上,消化道感染是由于鸡啄食了粪便污染的垫草、饲料或饮水中的卵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吸入环境中存在的卵囊。鼻道感染卵囊,鸡可产生免疫力。当鸡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大肠杆菌病时,能加重本病的呼吸道症状。贝氏隐孢子虫卵囊不需在外界环境中发育,一经排出便具有感染性,迄今也尚未发现有传播媒介。野禽有可能作为本病的携带者,啮齿动物,可能还有昆虫都有可能作为机械传播者。

发病机理(生活史):分四个阶段,(1)脱囊:感染性子孢子从卵囊中释放出来。(2)裂殖生殖:在宿主上皮细胞上的微绒毛区进行无性繁殖。子孢子钻入宿主上皮细胞,形成滋养体。进一步发育为含8个裂殖子的第一代裂殖体。成熟后,释放的裂殖子继续在微绒毛区发育为第二代裂殖体。每个裂殖体内含有4个第二代裂殖子。第二代裂殖子以类似的方式形成含有8个裂殖子的第三代裂殖体。(3)配子生殖(有性生殖):由第三代裂殖子发育为小配子体和大配子。成熟的小配子体附着于大配子上受精,受精后大配子发育为合子。合子外层形成卵囊壁后即发育为卵囊。(4)孢子生殖:即在卵囊内形成感染性的子孢子。隐孢子虫卵囊有厚壁型和薄壁型两种。厚壁型数量多,为多层的、对外界环境有抵抗力,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成为另外易感宿主的传染源。薄壁型数量少,卵囊外覆盖一层单位膜,从宿主细胞的带虫空泡中释出时,单位膜破裂,感染性子孢子立即钻入附近的宿主细胞,重新开始新的发育过程,这样就造成了隐孢子虫的自身感染。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从粪便和呼吸道黏膜中采集、鉴定本虫卵囊,可做出诊断。

(1)病原分离:用饱和蔗糖溶液浮集法收集粪便中卵囊作显微镜检查。因隐孢子虫卵囊很小,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需放大至1000倍的显微镜检查。死后剖检时可刮取法氏囊、泄殖腔或呼吸道黏膜,作成涂片,再用姬氏染色,胞浆呈蓝色,内含数个致密的红色颗粒。最好用萋-尼氏染色法后在绿色背景上可见到红色的卵囊,内有小颗粒和空泡(本法适用于肠道和呼吸道黏膜的组织学检查)。

(2)病原鉴定: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大小平均为6.3微米×5.1微米,呈有卵圆形或椭圆形,卵囊壁1层,光滑,无色,厚度为0.5微米,上有一条纵缝迹,长度约占卵囊1/3,无微孔、极粒和孢子囊。孢子化卵囊内含有4个裸露的香蕉型子孢子和1个颗粒状残体。火鸡隐孢子虫卵囊呈球形,大小4.7微米×3.9微米,内含4个长形的子孢子。

二、防治

(一)治疗

目前还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抗隐孢子虫药。其他控制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只能从加强卫生措施,尤其要做好禽粪的消毒管理工作和提高免疫力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二)预防

鸡隐孢子虫卵囊对外界环境常用的消毒剂均有明显的抵抗力,目前使用蒸汽清洁可能是较为有效和较安全的消毒方法,因为65℃以上的温度可杀灭隐孢子虫卵囊。另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增强机体免疫力无疑可有效地控制隐孢子虫病的流行。试验证明,贝氏隐孢子虫的一次肠道和呼吸道感染能引起鸡只的免疫应答,并足以使宿主从已感染的黏膜上清除虫体,而且对肠道或呼吸道同种卵囊的再攻击产生免疫力。当给8~14日龄肉鸡经口或气管接种卵囊后,可导致14~16日龄时黏膜的严重感染,不久之后机体可迅速地清除虫体(因此称隐孢子虫病为自限性感染疾病)。当鸡体清除初次感染时,能检测出高滴度的对贝氏隐孢子虫特异性的循环抗体,并显示有针对贝氏隐孢子虫抗原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所以,继续探索新的药物和免疫方法是将来控制隐孢子虫病的主要方法。

上一篇:鸡蛔虫病 下一篇:禽病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