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技术的改进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308页(1316字)

自1993年以来,法国发现尾看麦娘、瑞士黑麦草和野燕麦种群对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APP)和苯脲类除草剂产生抗性,可能涉及到好几种抗性机制。针对出现的对APP的抗性通常通过幼苗喷除草剂来检查,这种技术既耗时又不准确的问题,Etouz等发展了三种有效的快速且可操作的检测方法。

1.幼苗检测法 在小玻璃试管中放上湿润的滤纸,然后把试管放到玻璃培养皿中,种子在滤纸上发芽。培养皿中盛有营养液。3天后,把带小根(3~5毫米长)的种子转移到封闭的瓶中滤纸上;不同浓度的精噁唑禾草灵溶液加到瓶中。然后在18小时光照、20℃和6小时黑暗、22℃的条件下培养。通过测量不同时间胚芽鞘的长度测定对除草剂效果的影响。

2.分蘖检测法 把种子种植在以粗沙和泥炭(体积之比1∶3)的混合物中,在温室中培养。选择三叶期(第三叶未充分展开)正生长的分蘖,小心地除去根,把分蘖放在高浓度的精噁唑禾草灵溶液中。48小时后,比较第三叶坏死程度来评价除草剂的影响。

3.花粉粒检测法 按照分蘖检测法所示种植杂草种子。剪取具花药的刚从颖片抽出的穗,转移到盛水的烧杯中。为了诱导释放足够的花粉量,把材料放在距冷光20厘米的地方。把花粉振摇到0.25%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该培养基含有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精噁唑禾草灵。把培养基倒入塑料培养皿中,在30℃湿润环境下培养2小时。用显微镜(×200)检查花粉萌发情况。萌发花粉计数以至少半个花粉粒长度为准。该方法可以用于田间正生长的杂草的快速抗性检测。

试验结果表明以时间和剂量的最佳组合,6毫克/升精噁唑禾草灵处理经催芽的种子,然后在18小时光照、20℃6小时黑暗、22℃循环的条件下培养6天,检查芽鞘的长度。以此区分抗性与敏感种群。或者将分蘖放在200克/升的精噁唑禾草灵溶液中,48小时后通过比较第三叶的坏死程度来区分抗性与敏感种群。当培养基含有20微摩尔的精噁唑禾草灵时,萌发花粉数的多少可以判定抗性与敏感种群。

虽然在决定时间与剂量的最佳组合区别抗性与敏感种群时要用一系列浓度和时间,但在实际检测时就可以只用一个时间与一个浓度(最佳组合值)来检测区分抗性与敏感种群,省力又快。与传统的剂量曲线法求出ED50,然后计算I50值相对而言,该法是一个适用的检测新方法,但部分抗性与完全抗性如何区分即抗性水平大小不好判断或判断不准确,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同类型的除草剂具有不同的代谢过程,测定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除草剂本身的作用方式、代谢途径等来确定。对怀疑产生抗药性的田间杂草种群,收集种子在室内进行整株植物法测定;当抗性被证实后,要建立一套快速监测系统应用于大田。监测系统方法要针对各种恶性农田杂草灵活借鉴以上各方法,可以多样化,为常规杂草监测治理提供依据。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以后继续研究。

上一篇:新技术 下一篇: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