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点用药剂防护的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使用技术手册》第116页(1327字)
对病害的防治,应该理解为是一种最后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在前期的预防,以及应用一切综合措施,保障农作物的良好生长以及有相应的生态环境。近年已形成较全面的概念——“有机地使用各种防治措施,互相协调,取长补短,经济有效地把病、虫、草害控制在不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同时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基于此点,对农作物病害的控制应尽可能地利用品种的抗病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应用。我国许多作物正是应用抗病品种取得持续发展,如小麦抗锈病品种等是典型事例。前已述及,许多病害的菌源来自土壤,有的病原菌有不同来源,同时为害一种作物。清洁田园、适时播种、施肥合理、灌溉配套等一系列耕作、栽培技术的运用,则可充分满足作物品种丰产的需要,并能减少病源。植物健壮减轻病菌造成的损害。这些基础性措施做得好,也能减少药剂施用。
预防性的措施常被淡忘,只见投入,未见直接效益。实际这种预防已达到了目的,使用者一般未作比较分析故未见直接效益。例如拌种或种子处理,方法简便,投入费最小,内涵收益是很大的,尤其对种传病害,十分有效,应该重视这类办法。即使是属于预防保健性的拌种(或种衣),促使幼苗健壮,也是对丰收有利之举。民谚有“见苗对成收”之说,表明有了全苗已有半数成功的基础。笔者认为种苗阶段有许多工作可以完善、推广。
哪些病害需要重点用药剂防治?在做好上述工作后只余几类要及时防治。
1.稻疽病、纹枯病,麦类赤霉病等流行频率高,无抗病品种,防治的关键期明确,有可用的药剂。若不及时防治损失很大,这一类病害具备重点使用药剂保护的条件。
2.保护地蔬菜的黄瓜霜霉,番茄、草霉灰霉病,必须及时防治,否则损失巨大。
3.传播病毒的媒介昆虫。为害花生、大豆的线虫。
4.有预测预报及防治基础的病害,如麦类白粉病、锈病。
5.多种果树叶斑类及梨黑星病。
除以上五类外,还有一些突发性或环境条件改变而发展的病害,也应考虑及时防治,如以下几类。
6.病菌小种组成或抗药菌的发展,使作物病害加重的,如小麦条锈病。
7.水、肥条件改善,某些病害加重的,如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等。
8.检疫性病害传入或有发展。
9.作物种质、品质方面有特色的品种需要扩大种植,而本身并不抗病、耐病的。
10.随种植业的调整,大面积连片工业化生产经营的蔬菜基地,霜霉、疫霉、腐霉、灰霉、立枯、菌核等菌源积累,并发生为害的区域,要大力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