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葡萄早熟栽培技术手册》第165页(1496字)
葡萄白腐病是葡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除西北地区因雨水少,发病轻微外,在各个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尤其以华北、黄河故道和长江流域为害较重,对果品产量、质量等都有很大影响。
(1)症状 白腐病主要为害果穗。此外,也能为害新梢和叶片。一般靠近地面的穗轴、小果梗最先发病,受害初期呈淡褐色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向上、下或果粒蔓延,使整个果粒变淡黄褐色,软腐,果皮破裂时溢出淡黄色黏液,果梗呈缢缩干枯状,并长出灰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被害果粒和穗轴梗若遇风雨冲击或田间作业触动,容易脱落,严重时地面撒落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此病同房枯病症状相似,最主要的区别是房枯病为害的僵果不脱落,而白腐病的僵果则脱落。
新梢发病,多在伤口部位,如新梢与铁丝摩擦处,摘心的断伤部位等。发病初期呈水渍状淡红褐色病斑,逐渐沿枝蔓向外发展,后由褐色变暗褐色,形成条状病斑。病斑表面密生深褐色小点粒,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后期病部表皮纵裂或与木质部分离,严重时呈乱麻状。病枝蔓上端生长衰弱,严重时甚至枯干死亡。病害在叶上多发生在叶缘或有伤口的部位,形成V形或较圆形的浅褐色病斑,有轮纹,后期病组织破裂。
定植的一年生苗的基部,也容易发生该病害,常造成植株死亡。
(2)发生规律和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地面及地下20厘米土层范围内的病组织中越冬。以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强,为次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残存在植株病蔓上的分生孢子对初侵染的作用不大。病菌通过雨水飞溅传染,从伤口侵染,发病后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最为密切。在发病期间,每下一次雨,就有一批病害发生,如遇连阴雨天,病害发生严重,天旱很难发病。在我国中部地区,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发病,果实着色至果实成熟期为发病盛期。发病时以靠近地面的果穗首先开始发病,受害也较重。在发病期间,遇到冰雹或暴雨,以及严重日烧,形成大量伤口,将造成白腐病大流行;架下杂草丛生,郁闭,雨露久湿不干,也能促使白腐病大流行;葡萄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防治白腐病要采取消灭病源、降低地面湿度,提高架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产生伤口和喷杀菌剂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①消灭菌源。在葡萄采收后,应及时清除地面上的僵果、穗轴等。葡萄修剪后,也应彻底清除遗留在地面上的病僵果、穗轴柄、卷须、落叶等。在发病初期发现病穗应立即剪除深埋,以免再次传染。降低地面湿度,建园后及时挖好排水沟,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果园地下水位。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修剪时留枝量要适当,要及时除去副梢,防止枝条过密。
②药剂防治。主要防止烂果烂穗。从病害开始初发期喷药,以后根据病情可每隔7~15天喷1次退菌特600倍液加3000~4000倍皮胶。在白腐病特别严重的地区和发病重的品种上,可用70%百菌清800倍液,此外70%福美双700倍液加福美锌500倍液,但应注意福美双浓度提高到600倍时,对少数品种会产生药害。在特殊年份,如遇冰雹危害,要立即喷保护剂,以免病害大发生。果实套袋,可从根本上防治白腐病为害。早春进行地面铺膜,可以阻止病菌对下部果穗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