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5页(3910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又名北细辛、辽细辛;主要含有甲基丁子香酚、黄樟油脑、细辛酮素等挥发油;辛、温、性烈、有小毒,入心、肾、肺、肝经;属辛温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散寒祛风,温肺化饮,止痛开窍。适用于风寒实证、少阴伤寒;头痛、牙痛、胃痛、风湿痹痛;水饮咳喘、痰嗽;风眼泪下、鼻渊;伏热口疮、喉疾;中风失语等病。
〔本草撷英〕 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积滞,除喉痹,鼻不闻香臭。
弘景:含之去口臭。
甄权:治嗽,风眼泪下,除齿痛,血闭。
时珍:辛能润燥,故通少阴耳窍,便湿者宜之。
备要:虽手少阴(心)引经,乃足少阴(肾)本药,能通精气,利九窍。
汇言: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般郁热最验也。
〔名医心得〕 李克绍:便秘 细辛有“辛以润之”的作用,大便秘结者不加细辛或用量过少则肠道不润。细辛(与附子合用)能使久处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泻下的作用。其用量少则6克,多则9克。[1]赵冠英氏治疗风秘、冷秘,常以本品5克加入辨证方药中,收效亦着。[2]
孙鲁川:中风不语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宗此说,每于地黄饮子(治中风不语之良方)中加细辛3克,冀其入下焦以激发肾气,达上焦而宣发肺窍,肺肾一气贯通,故言语自出矣。[3]
赵冠英:(1)心血管疾病 本品外散表寒,内驱阴寒,《汤液本草》谓其为手少阴引经药。尝以重剂治疗心血管疾病,辄能应手取效。如用于阳虚型心绞痛,以本品6~8克合益气活血之品,对减少和防止心绞痛发作确有良效;对病窦综合征属虚寒者,重用本品10~15克,配伍益气活血药,心率可以逐渐提高到正常范围。(2)震颤麻痹 本品不仅能温阳散寒止痛,还有暖肝息风的作用。《纲目》谓其“辛能补肝”,巧用本品暖肝而达到柔筋息风之效。常以本品6~8克与养血柔肝之品同用治疗本病,屡见功效。(3)眼疾 目为肝窍,与风相通,其位在上,故宜受风邪而为病。而细辛具有散风“止眼风泪下,明目”(《药性论》)之功用,故可散风而达于目。余在临证时见有眼涩痒痛、羞明难开、迎风流泪等顽固性眼病,经久不愈者,用本品4~6克伍以川芎、菊花、石菖蒲、密蒙花等治疗,不仅能改善症状,且可提高视力。[2]
赵恩俭:呃逆 病重而见呃逆不止常为胃气衰败之象,治疗颇为棘手。临证遇此,每用本品治疗,颇有效验。考《本草汇言》载方用细辛6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以柿蒂15克煎汤送服。余则常以丁香柿蒂汤加入细辛3克,其效明显优于丁香柿蒂汤等方。[4]
金梦贤:重剂治疗外伤性截瘫等病 仲景之方,多为同等分量使用细辛,例如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和当归四逆汤中的当归、芍药、细辛,均是相同的剂量。若五味子用15克,细辛也用15克;当归用25克,细辛也用25克,这样疗效方着。反之减量,疗效亦减。在治疗单纯的外伤性截瘫和手足冻伤患者,有时用至50克疗效始彰,然并未发现什么毒副作用。但临床应辨证施治,因人而异,方可达到“有故无陨,亦无陨”的境地。[5]
刘献琳:寒热头痛 细辛为治头痛必用之品,一般剂量3~6克,有热者亦在所必用,但需配伍重剂生石膏,方收良效。[6]
龚去非:全身诸痛 本品能走表行里,止痛功效尤着,只要配伍得当,可用于全身多种痛证的治疗。其配伍原则是:气虚痛证当与黄芪类补气药配伍;气滞痛证当与木香类行气药配伍;血虚痛证当与当归类补血药配伍;血瘀痛证当与丹参类活血药配伍;阴虚痛证当与熟地类补阴药配伍;阳虚痛证当与附子类补阳药配伍。具体应用,则需因证而异:厥阴头痛,可伍吴茱萸;项背强痛,可伍葛根;鼻渊疼痛,可伍苍耳;三叉神经痛,可伍白芍、甘草,重用白芍30~50克;牙痛,可伍黄连;胸部闷痛,可伍全瓜蒌;两胁疼痛,可伍柴胡;腹痛,可伍元胡;未婚女子痛经,可伍益母草;腰痛,可伍杜仲;四肢风湿痛,可伍羌活;下肢慢性肿疡疼痛,可伍赤芍。[7]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本品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真菌有较强的直接杀伤作用。临床多用于牙周炎、牙髓炎、复发性口疮、鹅口疮、口腔糜烂及肌注后局部炎症等。
2.解热抗炎作用: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对正常动物(家兔等)有降温作用;能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对炎症过程的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环节均有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肾炎等。
3.镇痛、镇静、催眠作用:挥发油对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煎剂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对子宫有抑制作用;对电刺激齿髓神经所致疼痛有镇痛作用。临床多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阴茎痛、睾丸痛等痛证,还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
4.解痉作用:能松弛组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气管痉挛和回肠痉挛。临床主要用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及支气管哮喘等。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离体动物心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能明显增加动物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可使狗左室泵功能和心肌收缩性能改善,并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还有改善微循环、缓解心绞痛及降压、扩张脑血管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急性期及高脂血症等。
6.其他作用:抗组胺、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临床尝用于雷诺氏病、软组织损伤、阳萎及缩窄性心包炎等病。
此外,细辛挥发油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呈一时性兴奋作用,表现出各种刺激症状,继则转为抑制,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可因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并对心肌及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此,临床当予注意。
〔剂量用法〕 0.2~0.6克;入汤后下,不宜久煎。
〔按语〕 《神农本草经》将本品列为上品,临床应用颇广,有擅治顽症痼疾将才之誉。然多囿于“细辛不过钱”之说,以致临床使用谨小慎微,疗效不着。而不少医家的经验表明,非重用不足以除顽疾。如何氏用于痛证小剂无效,增至15克方起效果,部分病例需增至30克始获良效;[8]冯氏治疗类风湿常用至80~160克方收卓效[9]等。看似与经验相悖,实则并不矛盾。盖重用系指入汤煎煮,其挥发油多已散失,毒性亦随之大减;古训乃指散剂,且为单味服用。所以将“细辛不过钱”来规定其(入丸散和汤剂)用量上限,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然本品毕竟是有一定毒性的,故临床应据患者体质、病情特点具体分析,或由小剂始,逐渐增量,不可贸然重用。
【参考文献】:
[1]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22
[2]王凤岐等.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8:72~74
[3]孙朝宗.孙鲁川医案.山东科技出版社;1982;10:7
[4]王凤岐等.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8:141
[5]夏洪生等.北方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88;5:785
[6]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0:22
[7]王凤岐等.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8:599
[8]何永田.浙江中医杂志.1984;2:70
[9]冯恒善.河北中医.198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