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7页(3319字)

一、概述

脑血管病是在脑动脉硬化症的基础上,发生的局灶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病人同时伴随意识障碍。在脑血管病发病的全过程中,无论是早期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无症状期”,还是急性脑卒中发作时、康复阶段、后遗症阶段,亦或是无后遗症的病后,都可能产生精神障碍,统称为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产生精神障碍时的脑血管病的病期不同,临床症状不同,所伴发的精神障碍也各异。

关于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内曾进行过两次大样本的研究。1982年全国12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45‰,城市患病率0.68‰,农村0.21‰,农村明显低于城市。在6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为3.24‰,城市为4.78‰,农村为1.42‰。1993年7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时点患病率为0.31‰,而城乡间分布无显着性差异。

二、临床表现

(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早期症状主要为脑衰弱综合征,又称器质性情绪不稳定(衰弱)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情感障碍:为典型症状,病人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克制情感表达能力明显减弱,在微小的精神创伤刺激下,就表现出明显的易伤感、易激动、易发怒、感到委屈等;②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作为主诉症状;③轻度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主动性下降,感到学习新知识困难而不主动学习,记忆力下降,以近期记忆下降较明显。

脑衰弱综合征常发生在脑血管病的无症状期,此类型常常不被认识、不被重视,有时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2)脑血管病的发病期为卒中发作阶段,往往伴发意识障碍。神经科对脑血管病的概念就是神经系统的局灶症状与体征,伴有意识障碍。可见意识障碍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内容之一。脑血管病伴发的意识障碍轻重不一,各种类型均有,以谵妄状态最为多见,浅昏迷与深昏迷也较多见。

(3)脑血管病的恢复阶段(康复期)以及发病的间歇阶段,部分病人可伴发的精神障碍有:①情感障碍,被称为器质性情感(心境)障碍,其中以抑郁状态最多见;②器质性幻觉、妄想性障碍。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少数也可只有幻觉或只有妄想。

(4)脑血管病最终可导致痴呆,即血管性痴呆(VD)。

三、诊断

【症状标准】

(1)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认知缺陷分布不均,某些认知功能受损明显,另一些相对保存,如记忆明显受损,而判断、推理及信息处理可只受轻微损害,自知力可保持完好;

(3)人格相对完整,但有些病人的人格改变明显,如自我中心、偏执、缺乏控制力、淡漠、或易激惹;

(4)至少有下列1项局灶性脑损伤的证据:脑卒中史、单侧肢体痉挛瘫痪、伸跖反射阳性或假性延髓麻痹;

(5)病史、检查或化验有脑血管病证据;

(6)尸检或大脑神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病程与脑血管疾病相关。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意识障碍、其他原因所致智能损害(如阿尔茨海默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硬脑膜下出血。

四、治疗

关于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治疗,可根据其临床类型的不同,有针对地进行。既要从其病因加以治疗,也要对其伴随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加以治疗。

1.对精神障碍的治疗

(1)脑衰弱综合征的治疗,分为三个方面:①针对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定,应用抗焦虑药。目前,抗焦虑药的选择主要是应用苯二氮类药物。许多医院自行配制的健脑合剂,多数含有溴剂,也可以服用。此外,四环类抗抑郁剂中的三唑酮、米安舍林以及丁螺环酮,也有良好的抗焦虑效果。②针对失眠症状,根据睡眠障碍的具体情况,选用短效或长效催眠药。常用的有苯二氮类药物中的艾司唑仑(舒乐安定)、阿普唑仑(佳乐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氯硝西泮及氟西泮等。其中,以三唑仑催眠作用最快,持续时间最短,形成依赖也快。由于此类药物易形成耐药性及依赖性,应短期用药,如需较长期服用时,应几种药物交替使用。近年来,一些新开发的短效安眠药,如唑吡坦(思诺思)、佐匹克隆(忆梦返),也已广泛应用,具有耐药性及依赖性少的优点。三唑酮也有明显的催眠作用,可以替代苯二氮类应用,无依赖性。小剂量的米氮平(<15mg/d),也可用以失眠症的治疗,并兼有抗焦虑的作用。③针对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其中均要对脑动脉硬化的病因加以治疗,如应用扩张血管药物、促进脑代谢、脑循环药物等。

(2)幻觉妄想性障碍:可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常用药物有奋乃静、利培酮、奥氮平、舒必利等,尽量不用长效制剂。严重兴奋躁动者,可肌内注射氟哌啶醇,从小剂量1~2mg开始,可渐加至2~5毫克/次,1~2次/天,症状好转后应减量,根据不良反应的情况,可给苯海索(安坦)1~4mg/d。

(3)情感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较多见,躁狂状态较少。①焦虑、抑郁障碍: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焦虑、抑郁,多发生在老年人,服用三环类药抗抑郁剂时,由于抗胆碱作用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产生视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难、血压下降及心律失常等。因此,目前已较少应用,现常用的药物有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以及四环类药物三唑酮、米安舍林等。②躁狂状态:一般采用碳酸锂、丙戊酸钠或卡西平,多为单一用药,并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其中丙戊酸钠因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特别适用于老年病人。针对失眠症状,常合并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药。

(4)谵妄状态:由于常于夜间发生兴奋、躁动、大量错觉及幻觉,在睡前给予镇静剂是十分必要的。常用药为氟哌啶醇,采用肌内注射用药,从小剂量开始(5毫克/支,2~2.5毫克/次),每晚1次。如症状不能控制,可加至5毫克/次,也可肌内注射氯硝西泮,每晚1~2mg,白天不必给镇静药。

2.对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 除了促进脑代谢、脑循环的药物外,还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潘生丁)。

3.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针对AD治疗中的促进大脑代谢的调节药,改善脑细胞代谢、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药物以及胆碱酯酶抑制剂,均可达到阻止血管性痴呆恶化,改善或缓解痴呆症状的疗效。

除药物治疗之外,心理治疗也很重要,要针对脑血管病的预后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树立信心,并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功能获得较快的恢复,进行记忆及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防止发生精神障碍或痴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