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11页(4218字)

一、概述

随着病毒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进展,证实许多颅内感染是由病毒所致。除了已明确病毒类型的各种急性脑炎以外,还有其他主要病变是脱髓鞘或变性的,称为慢病毒感染或病毒疾病的慢性疾病过程。从临床实际出发,目前临床分型大多按起病形式(急慢)和病理改变的重要特点,基本上分为两大类:①急性病毒性脑炎: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等;②慢病毒脑炎:已知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

病毒性脑炎一般预后较好,根据不同的报道,病死率为0%~30%,平均为10%。伴发精神症状的散发性脑炎治疗效果尚属良好,出院时临床痊愈率达60%,远期疗效随访中发现,完全恢复社会功能的为55%,但复发率高达52.6%。引起复发的原因主要是早期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因此,坚持服药,特别是发病后2年内不可停药,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所在。对于多次复发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避免感冒、保持愉快的心境,也是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炎伴发精神障碍的病人,起病急,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大部分病人具有前驱期症状,在精神症状出现前1d至2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唇疱疹、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热以低热多见,也有少数高热达39~40℃者。

此病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如下:①意识障碍最为多见,国内报道高达90%。根据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统计,为85%;②感知障碍方面,可有50%的病人出现幻觉、错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其中以幻觉出现频度较多;③思维障碍方面,有2/3的病人出现一种或多种妄想,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和被控制感,半数的病人出现思维不连贯;④情感和行为障碍方面,多数表现为表情茫然、情感淡漠、呆板、反应迟钝,或出现时哭时笑、情绪不稳,表情欣快、行为幼稚等现象。半数病人出现行为紊乱、兴奋、躁动、动作离奇无目的性,酷似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有少数病例出现木僵、亚木僵及违拗的现象;⑤智能和记忆力粗查,均有不同程度减退,严重的呈现痴呆状态;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恒定,多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汗多,颜面潮红、面部油脂增多,其中多汗约占20%;尿失禁也是常见症状;半数病人出现局部抽搐式癫癎大发作;肌张力增高,有易变特点;腱反射亢进或减弱;病理反射阳性达50%左右;部分病例掌颔反射和吸吮反射呈阳性。

三、诊断

【症状标准】

(1)符合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出现意识障碍前,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可有明确的精神运动性紊乱;

(3)至少有下列1项智能损害或神经系统症状:肌张力增高、偏瘫、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症状、自主神经症状、颞叶或额叶损害;

(4)颅脑CT检查异常;

(5)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聚合酶链反应(PCR)或病毒抗体测定(如免疫酶联吸附分析法,简称ELISA)阳性。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病程与颅内感染相关。

【排除标准】

(1)排除功能性精神障碍、其他颅内感染性精神障碍;

(2)本病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症状时,应作CT等检查与脑瘤鉴别。

四、治疗

本组疾病应以病因治疗为主,同时采用减轻组织病理反应、恢复受损功能等的综合治疗措施。

1.抗病毒化学疗法 由于病毒仅在细胞内繁殖末期才出现典型症状,故须在感染极早期用药才较有效。如下介绍已试用的几种:

(1)碘苷(疱疹净):对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有一定疗效。剂量为50~100mg/(kg·d),加葡萄糖液静滴3~5d为一疗程。

(2)阿糖胞苷:用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剂量1~8mg/(kg·d),静脉注射或静滴,连用3~5d。

(3)阿糖腺苷:对单纯疱疹病毒最有效。剂量为10~15mg/(kg·d),6~12h内静滴完,连用3~5d。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造血功能障碍等。

(4)阿糖腺嘌呤:主要用于疱疹性脑炎。剂量为15mg/(kg·d),每日静滴12h,共10d。

(5)无环鸟苷:已在临床使用,可能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方面,其是有效的药物。剂量及用法为每次5mg/(kg·d),每8h静滴一次,连续7d为一疗程。但单纯疱疹病毒对无环鸟苷可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为谵妄、震颤、皮疹、血尿和转氨酶暂时性升高等。

(6)病毒唑:0.5~1g/d,小儿20~30mg/(kg·d),静脉滴注,连续用7~10d。

上述药物均有胃肠道反应、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脱发、肝功能损害等毒性作用,有些可造成较持久和严重的不良结果,应引起重视。

能选择抑制病毒而又不影响细胞的核酸或蛋白质的代谢,是最理想的药物,已报道有盐酸胞胍、羟苄苯胼咪唑。最近有报道核酸酶(nuclease)可获良效,也有用四环素族等广谱抗菌药物及乌洛托品(40%5ml静脉注射,1次/日,7~10d)。

2.免疫疗法 近年来研究证明,病毒感染所致的组织损害,其中部分是免疫反应的结果,故发展了免疫治疗。

(1)干扰素(interferon)及其诱生剂:近已确定,干扰素及其诱生剂能抑制病毒血症并防止病毒侵入脑部,故在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使用,效果较显着。近来,还在研究诱生干扰素的增效剂,以期提高疗效。

(2)转移因子:适用于免疫缺损者,通过逆转细胞的免疫缺陷,可使疾病缓解。有人用来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有些效果。

(3)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已知此类激素是免疫抑制剂,能破坏或减少淋巴细胞、抗B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干扰素和抗体形成;且也能改变神经胶质、胶质瘢痕而使脑组织再生。故有其利弊。尽管临床上应用已久,但目前意见尚未完全一致。考虑激素有抗炎、消水肿、稳定溶酶体系统而防止抗原抗体反应时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在适当时机上使用,且掌握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还是有治疗价值的。有不少人主张早期、大剂量、短疗程的疗法。一般用地塞米松15~20mg加糖盐水500ml,1次/日,10~14d,而后改口服,渐减量。

3.中医中药治疗

(1)急性期:用涤痰汤加味或在涤痰汤、白汤和犀角地黄汤的基础上,重用清热凉血的犀角(10g)和生石膏(60~150g),加用板蓝根、大青叶。高热昏迷者,可配用安宫黄丸或紫雪。

(2)恢复期:补气、补血、养阴。但恢复期病人,虽元气已衰,但余邪未尽,故切忌用过于温补腻滞之方,以免影响病情的恢复。亦可用生脉散加味。

4.给予促大脑代谢合剂 28.75%谷氨酸钠20ml或乙酰谷氨酰胺200~400mg,ATP40mg、辅酶A100单位、烟草酸100mg、维生素C3g,加入5%~10%葡萄糖250~500ml中静脉点滴,1次/日,15~30次为一疗程。口服吡拉西坦(脑复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积极的支持疗法,营养护理十分重要,早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宜少量多次。

5.对症治疗 对有严重抽搐、高热、脑水肿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及脱水治疗(可用甘露醇、呋塞米等静脉点滴)。对有精神症状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应慎重,因脑器质性病病人对抗精神病药敏感,以小剂量缓慢加药为宜。体质好或青壮年可肌内注射,一般口服氯丙嗪50~150mg/d或奋乃静10~20mg/d;肌内注射,可给氯丙嗪、异丙嗪各12.5~25mg。症状较轻或恢复期者,酌情给予抗焦虑药,但应注意依赖性的产生。精神症状迁延者,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6.高压氧疗法 病人置于高压氧舱内,使其大力补充纯氧,以提高血氧张力,增强氧分子向细胞间的弥散,改善脑干供血,降低颅内压,促进脑电恢复,改善器官的无氧低氧代谢状况。在病程的早期采用此种疗法效果较佳,国内有报道,病程在40d以内有效率达95.4%,40d以上83.3%。具体实施方法为1次/日,10次为一疗程,一般情况下,采用1~3个疗程,疗程间隔3~5d。

上一篇:临床表现及临床类型 下一篇: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