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会计概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涉外会计实用手册》第93页(4833字)
一、外贸企业会计的重要性
外贸企业会计是服务于对外贸易企业的专业会计。对外贸易企业,同其他各类企业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会计工作。这是因为会计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对外贸易会计也就越重要。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它属于流通范畴。从其他国家或地区买进商品运入国内称为进口,把国内商品销往国外称为出口。对外贸易是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所以也称为进出口贸易,此处所说的对外贸易,有时又称为国际贸易。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仅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同外国进行的商品交易就是对外贸易;如果把贸易对方国家也包括进去,从各国整体的角度来看,则称为国际贸易更为合适。对外贸易企业是专门组织进出口商品流通的企业。只有扩大出口贸易,为国家创收外汇,才能开展进口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以及国内市场需要的短缺物资,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
当前,我国外贸的每年进出口总额已过2千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已超过千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30%左右,不仅超过了以出口着称的日本等一些国家,而且还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在这样巨大的外贸吞吐量中,所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离不开财务与会计的处理。在这方面稍一不慎就会造成成交与收汇越多,亏损却越大的恶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企业为国家创收外汇,支持经济建设的进口用汇,作出过很大的贡献。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决议中确定了对外贸体制进一步进行改革,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从那时起,1988年及1991年两次外贸体制改革,已使我国外贸工作的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模式后,特别是中共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七部分“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后,更将使以往在计划经济下实行国家垄断制的外贸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动。随着1992年末我国财政部公布《企业财务通则》及《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首先开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后,在1994年初,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外贸体制等也接着跨出了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步伐。凡此种种,都必然要使外贸会计的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正在努力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国际上自由贸易的大形势将日益进入国内市场,外资企业将逐步进入我国第三产业,国内市场必将迅速与国际市场溶合为一个世界统一的市场,再加上几十万个享有外贸自主权的外商投资企业,这势必加剧外贸领域中的竞争,并加速上述外贸格局的转变过程。这就要求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外贸企业会计,促进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外贸企业会计运用货币形式及其特有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专门方法,对各种对外贸易方式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消长变化的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综合、检查和管理,借以获得各项综合性的价值指标,并据以分析现状,预测未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由于对外贸易业务涉及各种交易条件和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国际金融、国际汇兑、国际运输与保险、税务法律,等等,因而对外贸易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常常超过一般生产、流通部门的会计核算。对外贸易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健全与否,对外贸业务的关系更显现其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外贸业务的经营管理基础,其健全、严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贸易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在发展对外贸易业务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会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外贸会计的特点
国际上外贸业务的专业会计,大致在下列四方面不同于国内业务的会计:
1.有外币制交易的会计,特别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后产生了防护外汇汇率风险的会计;
2.有以国际统一规约为基础的定型贸易条件下的会计;
3.有国际贸易结算的国际融资方面的会计;
4.有国际贸易的税务方面的会计。
根据我国外贸格局的转变的特点,将采取我国财会“接轨”后的现代企业的共性会计业务与外贸会计国际性惯例并重的方针。具体说来,将注意下列主要领域的变动:
第一,鉴于财政部分布《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使财会布局与国际接轨后,财务、会计的共性必将大于个性的总趋势,必须重点叙述这类共性题材,同时也结合财政部1993年初公布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应的财务制度进行阐述。
第二,基于“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对外经贸企业”的前景,将阐述有关的资本(权益)会计及企业多渠道筹资的融资会计。
第三,从外汇汇率已经并轨及人民币今后将自由兑换的前景出发阐述外汇会计。
第四,从外贸体制“坚持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方向”、“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取消指令性计划”等背景,将进出口业务的会计的视野扩大到非国有外贸部门的企业。
第五,从国际上新颁惯例(如“跟单信用证惯例”的#500等)和我国第一部《对外贸易法》的公布、流转税制改革,以及外贸企业由承包制改行赋税制等情况出发,阐述相关内容。
三、外贸企业会计的对象
一般地说,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记录、计算、反映、监督的客体,即能以货币为单位来衡量的经济活动。这一经济活动也就是物质财富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中的变动情况。在财务、会计专业用语中,以货币单位来衡量的物质财富就称为资金。所以,会计的对象就是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道环节间的移动变迁情况。资金的这种移动变迁总是要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复进行下去,这在财务、会计专业用语中,称为资金的周转。因此,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资金的周转过程。
由于各类企业的资金周转过程的具体内容不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也随之而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个工业企业中,随着供、产、销的进行,资金依次移动,逐一变更其形态:(1)由货币形态经过购买活动转变为材料、设备等商品形态;(2)由商品形态经过加工变成生产中的在产品形态;(3)在产品加工完毕而成为产成品形态;(4)产成品形态通过销售经过结算收款而又转变为货币形态。然后,进入第二次购买、生产、销售的再生产过程,不断地周而复始。但在商业企业则只有以货币资金整批购入商品,再将商品原物(或稍作分装、运输、少量加工)销售出去,取得货币资金,再进行下一次的经营,从而只有购、销两个过程而没有典型的生产过程。这可用图表示如下:
图表2-1-1
外贸企业虽然与商业企业同属商品流通领域的企业,但外贸企业的业务是跨国境的,它包括进口、出口与转口三个方面(转口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还属发展初期)。跨国境的实际意义,是无论进口、出口、转口都要收或付外国货币(外汇),都要有关税支出、远距离的运输……,特别是外国货币的收付是最重要的特点,经常面临着国际上的外汇管理制措施。为此,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模式可用图表2-1-2表示如下:
图表2-1-2
由上述可以看到,货源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产品销售也是既有国外的,又有国内的。但外贸业务的特点是进口和出口,这将构成外贸会计的主要对象。
在市场经济中,多种经营是常规,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截然划分外贸、内贸与工业,在一个专业外贸企业会有内贸与工业性活动(例如加工、直属联营厂等),在一个专业工厂也会有自营进出口或代理进出口业务,特别是工贸、农贸、技贸结合更是我国外贸企业走向集团化、实业化的方向。从而上述会计对象的划分只是从学科分工出发的理论叙述,作为一个具体的企业单位来说,往往会三种对象共存。特别是按部门系统管辖企业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残余,随着今后政企分离的进展,作为部门专属外贸企业的传统概念将渐趋淡薄。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已占我国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乡镇企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四、外贸企业会计的作用
根据会计的基本职能,对外贸易企业会计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可以促进外贸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它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计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特殊的作用。每个企业在会计上无论计算哪一笔帐都与经济效益有关。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进口和出口两项主要业务上。为了提高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会计工作必须精打细算,正确确定出口商品的外汇收入有无损失,进口商品的外汇支出是否节约,以及出口商品的每美元换汇成本是高是低,进口商品的每美元赔赚额是多是少,总之,是否做到了以尽可能少的费用,取得了尽可能多的收益。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会计工作进行核算和监督,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2.可以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通常设立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实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各项业务活动和会计工作均按一定的程序加以处理,按制度办事,这就使各部门的工作做到既有协作又有制约。实行内部牵制制度,就要求对企业的财产物资及货币资金的收付及登记工作,必须由两人以上的工作人员经手,以便相互制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错误和弊端。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就要求对各种业务活动、会计工作进行审核,例如对会计凭证、帐簿和会计报表的审核,对财产实物进行清查盘点,保证会计帐实相符。总之,企业有了完善的会计工作,可使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得到保障。
3.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制度。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一定的财政、财务制度办事,尽管不能把执行制度视为从事经济工作的根本目的,但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实践表明,财政、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主要是通过会计来实现和维护的。比如通过核算职能反映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监督职能指导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按制度进行。古今中外,人们都把“按制度办事”视为会计工作者的崇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