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和发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142页(3347字)
感染一词,本来具有很广的涵义,但在医药卫生方面,专指病原体经各种途径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而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反应的过程。病原体泛指可以致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微生物指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真菌等多种病原体,是感染的主要根源。
感染一般可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败血症。局部感染则指伤口或皮肤局部的感染。但这区别也并非绝对。有的传染病会有局部感染表现,实际是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如皮肤炭疽、鼠疫、恙虫病、皮肤结核、淋巴结核,也有的局部感染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为败血症,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
局部感染常由于机体本身的防御作用而表现为发炎。发炎本来是西医的术语,现在则为中医和一般人所接受,但概念则逐渐模糊。局部发炎常表现为红、肿、热、痛。红,指皮肤表面从微红到大红、焮红的颜色变化。肿,指局部痛性肿胀,或局限,或漫肿。热,指局部温度升高(这里指局部的表现,一般不包括因感染而引起的周身发热)。痛,则指自觉的疼痛,或碰触后发生的疼痛。剧烈的疼痛常伴有麻、胀感觉。
如果局部发炎表现为不红或苍白,或暗红,常提示可能不是一般化脓菌感染。如果肿胀不局限,边界不清,或逐渐扩大的漫肿,常提示机体防御能力不足,病情将发展、恶化。如果肿胀部位触摸时有捻发感觉或海绵状、气泡状感觉,常提示不是一般化脓菌感染,病情多较严重。热、痛,是炎症的正常现象,不热、不痛,甚至局部发麻、发痒,则应提高警惕,如果不是行将全愈,常提示可能恶化。
局部炎症发展结果,中心出现脓点,最后破溃流脓后,肿势消减,红色和疼痛也减轻。一般对于较浅、只有一个脓点的,称为疖,根盘较深的坚硬、剧痛,有时专称为疔;较深,且有多个脓点的,称为痈;漫肿较深,表面颜色发暗或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溃,难消,或无脓头,或有脓头,脓汁清稀,则为疽。有时笼统称为痈疽。痈疽现代医学在软组织多属化脓性蜂窝织炎。但附骨疽则系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骨髓炎或骨结核。痈疽又因其部位而特称为脑疽、搭手、发背、砍头疮、臀痈等。这些有特殊名称的痈疽大多病情较重。脑疽又称对口、脑后发、项中疽,生于脑后枕骨之下。生于颈后的,有时专称为砍头疮。有脓头的疽生于背、腰部两侧,患者能以自己的手指触及者,称为搭手,或因其所在部位更分为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有脓头的疽生于脊背者,称为发背,也可因其所在部位更分为上发背、中发背或下发背。痈生于臀部,专称为臀痈。产后乳腺发炎,红肿疼痛或破溃流脓,称为乳痈,亦称吹乳、奶疮,即现代医学之乳腺炎。
局部感染出现脓点后,应待其自然破溃,切忌用手捏挤,以图助其早日破溃。民间流传“疖子挤破头,力气大如牛”,是有道理的,包含着许多痛苦的经验。疖子本身只是轻微感染的小病,用手捏挤破头,有可能引发败血症,转成危重症,“力气大如牛”指此,不可轻试!
一般健康身体纵有疖肿发现,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如果反复发现多发性疖肿,或者严重的、久治不愈的痈疽,常提示机体抵抗力衰弱,还可能存在值得重视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疖肿、痈疽部位如果出现向心性痛性红线,而且迅速延长,说明发生了淋巴管炎,民间习称“起红线”或“红丝疔”,应该视为病情向严重发展的警号。淋巴管炎预示将发展为败血症。败血症是这些局部感染的险恶转归,即致病菌通过外因(如轻微损伤、器械操作、暴力作用、压挤等)经由病灶,突破最后一道防线,进入血液,在血液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一系列全身的脓毒血症症状,或兼有多发性迁徙性脓肿形成。此时,原发病灶的症状可甚轻微,甚至让人忽略。败血症往往发病急骤,畏寒甚至寒战,继而高热(痈疽也常见畏寒、发热,但此时突然症状加重),头痛、出汗,多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全身肌肉及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可见皮肤、粘膜出现瘀点、荨麻疹等皮疹。部分患者早期出现休克或神智不清、谵妄、昏睡或昏迷。民间习称“走黄”或“起黄”。在抗生素发明前,发生败血症多致命。即使现代,也应该争取到医疗单位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救治。
一般小的疖肿用市售红膏药敷贴就可达到保护、拔脓的作用。一般局部感染也可贴用拔毒膏(24),或用梅花点舌丹(41)、紫金锭(50)、蟾酥锭(59)内服、外用。稍重,可用六神丸(13)、片仔癀(14)、云南白药(7)内服、外用。亦可外敷醋、葱酒、或蜂蜜调成糊状的如意金黄散(20)。亦可配合应用紫金锭(50)、蟾酥锭(59),或牛黄解毒片(8)。重症出现神昏、谵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18)、紫雪(51)。
膳食原则
红肿热痛势盛明显,属阳症者,(1)宜进食清淡、性凉之食物,以助清火解毒,忌膏粱厚味、煎、烤、炙、煿等助火之品,苦、辣刺激之食物亦不宜用。(2)鱼腥类发物于初起及盛期均应避用,以防病情加重;脓溃热退时,则可适当进食,以补益气血,加速愈合,恢复体力。(3)宜多饮水。生津润燥清火之食物煎汤代茶或榨汁饮服,则效果更好。(4)邪盛病重时,常致脾胃虚弱,运化不良,食物以稀软易于消化者为好,主食可多用粥类、煮面条、面片等,发面食品亦可食。
阴疽疮形平塌散漫、无头,脸色晦暗、少光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消瘦便溏,属虚寒阴症者,(1)正气虚亏,饮食宜注意补益气血、健脾胃为主,可多采用禽、畜、鱼虾之品,使气血壮而脾胃盛,则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2)阴疽属寒,宜用温补。若半阴半阳,微红肿者,仍宜用温。若红肿显着,则为由阴转阳,不宜再用性温热的食物。(3)患者多脾虚,饮食应注意保护胃气,生冷、硬物,以及油腻、滑肠者皆宜避免。
食物宜忌:
属阳症者:(1)谷类大多甘平或偏凉,一般均可用。其中薏米清热利湿而消痈肿,尤宜食用。如果本属阳症,但由气虚,疮头凹陷不起者,用荞麦面煮食,可使重新发起。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毒、消痈肿,攻邪而不伤正,补益而不恋邪,最宜食用。煮粥或煮汤饮用均可。(2)除葱、韭、蒜、辣椒、姜等性热,不宜食用外,一般水果、蔬菜多可食用。芫荽(香菜)虽性温,但善于表散,乳痈初起时,捣汁饮用,可表散邪热,但盛期不宜用。芸苔、苋菜、慈菇、紫菜等尤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热重伤津者,宜多食西瓜、梨、丝瓜、冬瓜、西红柿等品。(3)畜肉味厚、鱼虾性发,痈肿盛期均以少食、不食为好。牛乳甘润,禽蛋补虚润燥而不助热,可以食用。邪热减退而热气损津伤者尤宜食用。(4)野菜中,最常用有效的是蒲公英用鲜草捣烂外敷,同时煎汤内服,尤常用于乳痈。南方野生的虎杖(花斑竹、酸筒标、斑杖根)、北方各地野生的羊蹄、牛西西根或全草捣烂外敷或煎汤内服,亦可治疮疖、痈疽。马齿苋也用于治疗疮肿感染。
参见第六章第四节。
属阴症者:(1)肉、禽、鱼虾等物多能益气血,健脾胃,一般均可选用。其中狗肉、羊肉性温而不肥腻,对阴疽尤宜。鲤鱼、鲫鱼、大虾等健脾利湿,托里生肌,脓溃者用之,有助疮口愈合。蛋类、乳类易消化,利于脾胃虚弱者,炖、煮、蒸、炒均可,随病人口味所喜,尽可食用。(2)蔬菜中,葱、韭、辣椒等虽性温而刺激性强,易伤脾胃,仅可少用调味,其它蔬菜、水果多性凉而疏利,均应慎用。但蘑菇、木耳之类益气和胃,可增进食欲;姜性温祛寒,均可食用。(3)干果中多有补益之功,尤以花生、大枣、荔枝、桂圆为佳,可以选用。(4)其它谷类、豆类、薯类食物多性平而健脾益气,可随病人喜好而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