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47页(26219字)
现代科学体系 现代科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科学系统,它分为下列基本组成:
1.第一层次是哲学,居于体系的最高层次。哲学从总体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哲学的高峰。
2.第二层次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和心理学(又叫精神现象学)。这三门学科分别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从而构成其学科特点。这三者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基础和来源,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三个下属分支和组成部分,这三门学科的性质偏重于哲学。但是由于这三门学科分别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又分别成为这三门学科的总论部分,又属于介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3.第三层次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它们分别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各门类科学的总体。这一层次是哲学和科学明显分层的界限。就社会科学而言,按照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划分其组成时,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就精神科学而言。按照人的思维、感情和意志等划分其组成时,就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逻辑学、感情心理学和意志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见自然科学门类结构条目。
4.第四层次是各类科学的子系或学科分支。如经济学里按工业、农业、商业等区分形成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在逻辑学中按形式思维、辩证唯物和形象思维分成形式逻辑学、辩证逻辑学和形象思维逻辑学等。物质的层次和系统是无限的,因此科学的层次和系统也是无限的,随着人的视野扩大和认识加深,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延伸。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研究对象从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于——夸克、层子等深入,就出现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夸克物理学;而向地球——天体——宇宙方向扩大,则出现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宇宙物理学等。人的认识没有终止,科学层次的发展也就没有终止。
5.交叉、边缘科学。对客观物质世界纵横交错复杂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成各种各样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各自内部的交叉和综合关系的表现,也可以是三大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和综合的表现。如量子生物学、激光化学、教育经济学、文艺心理学等属于前者;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技术经济学、劳动心理学、环境科学、生产管理学等属于后者,近代交叉综合学科在进入高级综合新阶段,形成了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都有广泛应用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其派生学科,而且正在向一个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方向发展,出现了整体优化趋势,预示着向传统学科研究方向的挑战。
6.数学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不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三者共有的、抽象化了的数和形的关系,既是这三大科学的重要计算工具、又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方法,具有哲学意义,有严密的系统性和独立的层次性。
上述六个方面组成了现代科学体系,见图1.7.3-1,但是科学体系的分类方法不是唯一的,也有人把正在崛起的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称为现代科学,把系统组织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称为软科学等。
图1.7.3-1 现代科学体系图
软科学 一般地说,软科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常被人们称为改革社会所必需的一种社会软件。它综合运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复杂的社会课题(人、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政策课题和社会问题)进行预测、规划、管理和评价,从整体上探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和决策。
软科学的特点有三:一是侧重研究人和社会因素在自然现象和科技项目中的作用;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三是综合运用广泛领域的知识,为不同目的服务。
软科学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以全面、连贯、动态、灵活辩证的系统思想,进行多元、多值、多测度的网络分析,这是软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软科学是操纵硬科学的科学。硬科学是研究物质设备的技术和知识体系。而软科学是研究技巧、智慧、信息、组织和领导的知识体系,它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科学学、预测研究、系统分析和科学技术论等分支学科。
科学技术论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软科学的核心。它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科学技术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为其它软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基本原理。
管理科学是最早出现的一门软科学,它直接体现软科学的社会功能,是软科学的重心。管理科学的目标,是在正确决策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它包括企业管理、科研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但重点是企业管理。
科学学是将现代科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建制,来研究它的本质特征,考察它与社会的关系,揭示它的一般发展规律,探索它的体系结构,从而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活动实行有效的管理,争取最优效果。
预测研究这门学科的诞生,为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的依据,提供合乎经济规律和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经营思想和规划。“现在——未来——现在”,是研究的程序公式,即从现在出发,考虑到未来,再回到对现在的注意,以便采取各种对策,应付未来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正确、有效地选择、控制、改变未来。
系统分析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来研究问题,使复杂的企业管理等研究对象,简化为一系列表示不同因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框图,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途径,以实现计划、方案、设计的最优化选择。系统分析是现代工程设计、管理科学、科学学、预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知识的壳层结构模型 用地球壳层结构的形式形象地解释知识体系内部结构的一个形象模型。这一模型把科学知识体系分成知识硬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大气圈三个层次。
壳层结构的中心部分为“知识硬核”,主要是由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的,有极强的理论性。硬核又可以分为两层,基础理论在硬核内层,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分布在硬核的外层,这部分知识一般说来是相对稳定的。知识硬核的外面叫“知识幔层”。其主要是由各种学派的学者、专家、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形式发表出来的各种观点、各种理论、各种学说,经过互相批评、互相争论、互相渗透、互相兼并,最后融合形成为大多数人暂时能接受的思想规范。知识幔层的外层是“知识大气圈”,代表亿万人的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和生产实线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人们的大脑以不同的智力强度,搅动着“知识大气圈”使其不断的沸腾、熔炼、升华产生新的理论和知识,然后凝结成“知识纤维”,进入知识幔层。从硬核到大气圈,知识的理论性逐渐减弱,实践性逐渐加强。
在知识硬核里集中了2000多个学科,其中,基础学科达500种以上,技术学科达470多门,有些学科还在不断分化、相互交叉和不断综合。在知识幔层和知识大气圈里的知识主要以杂志、论文形式表现。据美国专家德·普赖斯的统计,全世界科技杂志从1850年的10种达到1965年的10万种,大约每50年增加10倍。现在仍以每年1500种速度增加,使知识大气圈浓度越来越大。
知识壳层结构反映了知识体系形成过程的四个阶段:1.知识单元阶段。在知识大气圈里人类智力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而形成科学概念和知识单元;2.知识纤维阶段。科学概念和知识单元一般不会长期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凝聚成定理和定律,并以论文形式表现,经过学术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争辩不断充实、完善,纠正其中错误,逐步形成大家共同接受的规范性知识,即成为知识纤维;3.知识体系阶段。如果某种规范性思想控制了整个知识体系,就会把这种规范当做哲学上的自然观,强加给整个知识体系,形如牛顿体系、爱因斯坦体系那样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既有认同性,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单元,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有排斥性,对不合自己体系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单元表现出强大的反作用,极力排斥和否定新的更有创见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单元;4.科学革命阶段。遭受旧体系排斥和否定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单元,顽强地进入幔层形成知识纤维,在常态的知识体系内部孕育出一种异己的新思想和常态知识体系内部的某些部分相对抗,引起知识硬核的“畸变”,并经长期积累诱发出整个知识硬核的质变,出现如“日心说”代替“地心说”那样的“革命”,诞生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地向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方向发展。
对于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每个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是不同的,在选择目标时应量力而行。在知识壳层结构中,越靠近核心部分智力厚度越大,越远离核心部分智力厚度越小。一般第一流的科技人才可在知识硬核部分选择目标;大多数科技人才应在知识幔层部分选择目标;知识大气圈部分则应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群众性的实践活动,为知识纤维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思想和科学资料。
知识与工作 工作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工作实践的锻炼是积累知识和增长才干的过程。而工作要取得应有的成效,必须以具有一定的知识为前提,首先,知识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知之人肯定无能、无能之人当然无法胜任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及相关领域内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才能开展工作,尤其是工程师,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才能适应所肩负的技术领导工作的要求,知识对于一般领导者,一是制约其政治水准,影响其工作方向。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单凭朴素的阶级感情,是不能有很高的马列主义造诣的,要深刻理解马列主义这门科学,就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制约其世界观取向,影响其工作动力。有足够的知识才能比较全面的认识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持久的工作动力;三是制约其业务能力,影响其工作效果,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密不可分,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就不可能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力。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显着成效。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要独立处理专业技术工作中的复杂问题,独立主持重大技术工作,还在一定层次和幅度中从事领导工作,首先必须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其次,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卓有成效地进行工作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要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多序列的、多要素的、多层次的动态综合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就叫知识结构。一方面知识结构由许多相关门类的知识组成,另一方面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杂乱堆积、结构松散的知识再多,也发挥不了综合效能。还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各要素之间是否围绕所从事的工作来开展。总工程师既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师,也不同于一般的领导者,其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企业科技领导工作这个中心来建立。
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形成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的各门类知识协调得越好,结构越合理,形成的创造力也就越高。在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中,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宽阔,技术就越高超,见识就越卓绝;对客体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主体的自我完善能力就越强,工作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任何人也不可能通晓一切,知识面的宽与窄是相对的,知识的博与专视工作性质而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形成卓越的创造能力,可以“立德”“明识”“广才”,这对于技术工作、管理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总工程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上述一般性的工作需要外,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党的十二大对干部提出了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总工程师制度的确立,和专业技术聘任制的实施,相当数量有才干的工程技术人员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和高级工程技术岗位。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实质上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在人类知识进入急剧增长,出现“知识爆炸”的当代,在大量涌现的新知识面前,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有选择有重点地获取知识,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掌握各种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经过头脑加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因此,自觉地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自我完善,以适应工作需要,不断增长才干,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一项重要目标。
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 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工作范围的扩大,不断接受新知识,并对新旧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这是知识结构的实践性所决定的。
1.知识积累性的规律要求对知识结构进行动态调整。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具备相当于大学本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知识主要靠工作中的学习和积累来取得,这种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过程。
2.人类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要求对知识结构进行动态调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从60年代的9.5%增长到80年代初期的10.6%,到80年代中期则可以达12.5%。这种知识爆炸的趋势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为了适应工作实践需要,就必须经常注意知识更新,及时调整知识结构。
3.总工程师工作范围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要求知识结构的动态调整。从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进入总工程师领导岗位,工作范围已超出原有的工程技术领域,为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需要进行知识结构的充实和调整。随着工作实践的深入,工作中出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解决,需要通过继续工程教育和工作实践的重新学习,吸取大量新知识。
知识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善于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而且要从实践中学;不仅要向专家、同行学,而且要向普通技术、管理人员和广大工人群众学。不仅要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也要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管理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围绕工作目标和重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系统,并经常对工作中应用知识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实践是检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掌握的知识解决不了实践问题,就必须适时加以调整。如缺乏领导经验,就要在实践中学习领导、管理科学知识,逐步掌握领导规律;如缺乏专业知识,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业务学习和锻炼,成为本行业的内行和专家。
整体化与综合化 整体化是指门类繁多的各门学科知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化是指学科门类之间、学科内部各分支知识之间虽彼此可分,又紧密相联,并互相转化,学科和学科之间关系越来越综合。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知识不是孤立、零乱的堆积,而是根据职责和专业要求,有机地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既是由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所决定,也是由知识结构的实践性要求所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学科门类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水乳交融的综合化趋势。而且其基础理论相互渗透,走向综合,走向统一。如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生态科学等综合学科也往往涉及十几门甚至几十门独立的学科知识。正在崭露头角的系统科学则是由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向学科形成的横跨三大科学的典型综合科学。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显着加强,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崛起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这一趋势使先进的综合的新技术大量涌现。这种人类知识体系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必然客观上导致对合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要求,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对知识的门类和各门类知识的深度有所要求外,还要求这些知识在大脑中经过加工,按照知识门类间的交叉关系有序排列,形成整体。这种知识整体必须围绕一个知识中心或支柱形成。这个中心就是由本人职责工作需要决定的一个或若干个专业知识。这个整体内存在着许多为适应不同的工作领域所需的由多种门类学科组成的知识综合群,这些综合群也互相交织渗透,形成整个紧密结合的知识整体。例如在企业领导者的知识结构中,从大的方面划分,存在领导工作知识群、企业管理工作知识群、经营决策工作知识群、技术知识群等,每一个知识群里面都综合了多种门类的学科,形成一种功能。这些知识群的互相渗透、联系,形成领导者的整体知识结构,综合形成领导者预测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成为在进行企业的经营开拓活动中可以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
专业性 专业性是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门类(广度)的选择及对其深度的要求,即知识结构的专业指向性,工程师应该是个专家,应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不仅有专门知识,有远见卓识,还有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广博知识。专业性包含着专业知识门类的广博和企业主导性技术专业性的精深,是广博和精深的统一,专业性首先体现在专业技术类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和比重。工程师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应该以本厂主导性技术为骨干,或以主导性技术的某个专门化方向为骨干,形成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相关技术知识、基础技术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在内的专业知识群。例如炼油厂的石化技术、钢铁厂的冶炼技术、轧钢厂的轧钢技术、机械制造厂的机械制造技术、无线电厂的无线电技术等等,都是这些企业工程师专业知识群的骨干知识。在可能条件下,这方面的知识越多越好,趁深越好。这是在科技领导、指挥工作中取得发言权的前提,但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科学发明到实际应用时间大大缩短。据统计,每10年到15年,就将出现全新的专门化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在十年内就有一半会陈旧,当然不同专业情况也不同,但陈旧率加快则是发展趋势,而且科学技术互相交叉与渗透、分化与综合,更加快了这种技术知识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要成为专家、领导开拓性的技术工作,在专业知识的结构上,更应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面的开拓。
工程师知识结构的专业性,还体现在企业科技管理专业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比重。科技管理专业是总工程师区别于工程师、厂长所特有的专业,它和技术专业知识一样,成为工程师知识结构中的两大支柱。这就要求总工程师在掌握企业管理和领导科学的一般理论、方法的同时,熟悉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条例等,掌握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规律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专家型”“技术型”的领导变成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领导和管理者,才能变“经验型”领导为“科学型”领导。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在哪一行的,不管年龄多大,必须力求使自己学会本行。学不会的或者不愿学的,只能调整,没有别的办法,你耽误事业嘛。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我们长期都没有重视,现在再不特别重视,就不可能进行现代化建设。”专业化是时代对总工程师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总工程师必须根据知识结构专业性的要求,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专与博 专与博的结合是工程师合理知识结构的一个特点,反映了知识结构的分布特性。它指的是知识结构在人类知识海洋中,对知识门类和各门类知识深度的选择。“专”是指在专业上有所造诣,专业化水平高,知识渊深;“博”是指知识面宽大,知识广博。专与博是相互联系的。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精炼。知识的广博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知识基础的宽阔度和稳定性,人类知识总量虽然很大,但是,每个人在实践中使用频度较高的知识仍然是一个较小的范围,这个知识范围及其构成都随其所特有的职类和工作性质而不同,形成某种扇形分布规律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有序结构,形成一个扇形知识系统。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可能获得人类所有知识,在实践中也没有必要不加选择地盲目求“知”。应该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将有限的时间优先用于这个知识系统内知识的学习。只要获得了这个系统内的多方面知识,就基本上达到知识上“广博”的要求。如果这个扇形知识中,具有一二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有较高的层次,不仅基础知识全面,而且在技术知识、应用知识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就达到了“专深”的要求。博是知识结构的基础,专是知识结构的支柱,围绕着专业知识形成包围专业知识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就是有明晰指向性的合理知识结构。
对于不同职责和工作层次的人来说,“专”和“博”的程度要求不同。技术权威知识渊博,其扇形知识结构宽而厚,属“博大精深”,不仅精通一门甚至几门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范围也较宽,在整个知识面内都有相当的深度。高级工程师一般应有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和外语水平、某一学科领域内有较深造诣,企业领导干部一般应有工程技术基础理论、人文科学基础、经济学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和技术经济两门专长。总工程师是具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高层领导者,是管理型的技术人才,其专与博的要求应集中两者的特点。从职业基本要求看,博的程度要求高一些,因为其管理幅度大,不可能对工作范围内的每一个环节都精通,但也不能毫无所知;而作为技术工作的管理者,在科技管理的专业知识上应有较深的造诣。要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在不断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努力向“博大精深”方向努力。
软与硬 “软”与“硬”是知识结构的形态特性,指知识结构中的软科学与硬科学。其含义借用了电子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的概念。硬件通指计算机的设备,软件是指程序系统。在计算机技术里,软件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扩大计算机功能。据此,将管理科学、领导科学、系统分析等一类对科学技术体系及其各个环节进行预测、规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使之有机地协调配合,发挥整体优势的科学称为软科学。它是一门研究如何管理“自然-社会”综合系统的一门科学,它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由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复杂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方案和决策。对于工程师来说,主要掌握的是工程技术方面以“有形”物质为研究对象的硬科学知识。工程师一般地说来都具备从事专门科学技术业务的硬科学专长。这是总工程师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有利条件。但是只有硬科学知识是难以胜任总工程的工作的。不只是国际、国内的科技协作,就是本厂的具体工程指挥甚至基层科技工作的组织,都要求总工程师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指导能力、决断能力及协调能力等。这就要掌握现代管理学、领导学、科学学、系统学、预测技术和科学技术等一类软科学知识,并结合本单位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探索出一条适用的科技管理工作新路子,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领导的“软”“硬”结合的科技领导干部。
“软”和“硬”的结合,还包括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工程师要尽量使自己成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特别是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干部,走上总工程师领导岗位后,更应注意补充完善知识结构中“软”与“硬”的搭配。一方面应该在总结自己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软科学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从全厂乃至更大的范围内熟悉和精通技术业务和技术专业知识,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学科,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真正成为科技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列宁说:“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对于总工程师来说,知识结构中的硬科学和软科学同样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基本类型之一,相对于Ⅰ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一是知识面比较宽,即知识结构的各学科门类知识分布在较大的知识领域或若干个专业范围内;二是各门类知识都没有足够的深度,具有的是一般性的知识,形似一条横杠杠“-”。用于这一类型知识结构的,依据其知识宽度和深度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况,宽度不够,厚度不足,只具有小范围的浅薄知识,属于浅薄型-型知识结构。这是一型知识结构的一种极端情况。这样的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发挥有成效的作用的,知识面较宽,尽管没有在哪个具体专业学科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但都有相当的深度,即所谓“博学”,属于宽厚型一型知识结构。这是比较理想的-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知识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精神科学的各个有关领域,拥有这些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般的专业技术知识。不仅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也懂得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懂得系统科学等一类综合交叉学科的基本原理。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由于知识比较广博,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善于结合若干专业知识进行整体运用,形成创造力,从而扩大社会生产能力,这种知识结构一般属于管理型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一个部门、企业,某一地区或某一较大领域的组织者或领导者起码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不同职类层次的管理者,对一型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也不同。例如,技术管理干部,则要求在技术方面,包括设备、工艺、生产技术、计算机技术、质量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企业管理方面对现代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基本知识;并应有社会学、哲学方面的基本常识。这样的知识结构,虽然没有明显的专业特长,但是却有较宽的知识面,能从技术工作的整体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也用于一种-型知识结构,具有-型知识结构的人,如果注意积累知识,在某一个专业内向纵深发展,就可以转化成T型知识结构。
Ⅰ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基本类型之一,相对于-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一是知识专门化程度较深,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不仅具有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理论,而且具有专业工程技术知识:二是知识面窄,往往只局限于一个专业,形似一条竖杠杠“Ⅰ”,这种知识结构是现代科学日益细化的一种现实反映。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尽管其专业面较窄,但具有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范围内的系统知识,其纵向深度和专一性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多属于专家型人才,适于做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工作。如科研、设计、大型工艺技术等专门技术工作,这种知识结构,也有不同的情况。一种极端情况就是知识面极窄,属于细长型Ⅰ型知识结构。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在同类专业中转换都比较困难。另一种是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具有较精深的专门化知识的同时,还掌握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有关知识,属于粗壮型Ⅰ型知识结构。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比较容易适应同类专业的工作转换。但是无论那种类型,Ⅰ型知识结构的显着弱点就是知识面窄,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往往缺乏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往往缺乏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的互相渗透,其适应性和扩展性愈益受到限制,难于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也无法胜任在一定层次或一定范围的组织领导工作。具有Ⅰ型知识结构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知识结构的再学习和积累,其知识结构有两个转换可能,一是在基础理论知识上拓宽知识面,形成一个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和系统科学在内的一个较宽的基础知识群,就可以转换成T型知识结构;二是在原来专业基础上,经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掌握第二专业的系统知识,形成第二个专业的Ⅰ型知识结构,转换成Ⅱ型知识结构,如果这两个专业有某个结合点,就转换成为X型知识结构。在科学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窄化专业,突破一点,纵向延伸,在一个有限的领域内取得成果,形成Ⅰ型知识结构,也仍然是“短线成才”的一种捷径。
T型知识结构 综合一型知识结构和Ⅰ型知识结构的长处的一种新型知识结构。T型知识结构的特点是不仅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范围内具有较为专深的专门知识,而且在较大的领域或若干专业范围内具有较为广博的一般性知识,所谓集深与博于一身。在知识的相互关系上,专与博是对立的统一体,作为一名工程师,首先要求在所从事的专业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愈益增多。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懂得和所从事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新发展、新动态;知识面越广博的专业人才,越富于创造性、开拓性和挑战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方针的进一步贯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里对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需求就更为迫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各种计算机辅助方法的实用化、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采用及相互替代等,使这一需求的迫切性愈益突出,此外,现代工程师不仅要和物打交道,还要和各部门、各层人员产生工作往来;随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成果和商品、市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些都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懂得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企业里科技先导的作用。因此,一个有高度事业心、有胆有识、勇于改革、勇于探索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形成T型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工程师是科技工作的负责人,是厂长在技术工作方面的助手和智囊。他既要掌握本行业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较广博的知识面,除了科学技术领域,还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如对技术、生产、科研、质量、情报、外贸、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知识,才能在技术方面为厂长提出科学的建议,并做好技术、质量系统的领导工作。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走上技术工作领导岗位,担任总工程师之后,首先需要尽快使自己由“技术型”的专才转为“技术管要型”的通才,完善、充实知识,形成合理的T型知识结构。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企业科技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另一个支柱性专业,向Ⅱ型知识结构转变。
X型知识结构 是新型知识结构的一种类型,知识结构形如“X”,即交叉结合型知识结构。其特点:一是具有两门系统的专业知识;二是这两门专业知识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这是实用型专业人才的一种知识结构,比较适于从事两种专业交叉结合的工作。X型知识结构是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X型知识结构往往是在系统地获得一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结合部上向第二个专业发展而形成的,两个专业往往对其中的一个有所偏重。这种知识结构和Ⅰ型知识结构相比,知识面比较宽,在两个专业的结合部上存在扩展的可能,在两个专业间转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明显的弱点,仍然是知识面较窄,一般仅适于从事专业工作。具有这种知识结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宜于从事较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如不扩充知识,无法适应高层次管理工作的需要。尽管这样,X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大多数实用型科技人员所必须的。例如,为了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对外技术经济洽谈或交流往往需要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的X型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机械工程师具有更多的电气专业知识,电气工程师具有更多的机械专业知识,形成机电结合的X型人才。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许多专业都存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结合部,形成一系列X型知识结构,如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等等。X型知识结构是现代科学技术交叉渗透、综合的产物,也是造就推动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人才的一种新型知识结构。要培养人才的X型知识结构,必须突破传统的“专业对口”观念,鼓励科技人员钻研第二专业,要建立起一套必要的制度,为X型人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完善知识结构——学习与实践 学习是完善知识结构的基本方法。学习包括从书本中学和在实践中学,即使是从书本中学习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首先必须善于读书,根据知识结构动态调整的需要,有选择地读书学习。
1.读书学习要选准目标。书如瀚海,不能逢书就读。必须认准自己专攻的目标和领域,有目的地读书。工程师的读书目标必须根据合理知识结构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明确一定时期读书的方向,然后制订读书的计划。在书目选择上注意方向性、先进性、相关性,量力而读,按照选准的目标,追踪本专业的前沿,但不勉强硬啃一时很难读懂的书籍。
2.循序渐进,分层次进行。读书应克服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的倾向,要根据确定的方向着眼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在一个或几个邻近学科领域内,下苦功夫精读几本最基本的、比较有代表性着作或经典名着,要系统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通过浏览和泛读扩大知识面。泛读的方法包括浏览性略读以了解基本内容,快速节读以了解基本观点,部分选读以较全面了解关键部分内容。泛读不应局限在自己所选定的目标,但对绝大多数图书资料可采取浮光掠影式方法一带而过。
3.由浅入深。在反复学习中不断加深理解。在攻读名着时,要由浅入深,初时可先阅览一遍,大致了解一本书的大体内容,篇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就分章分节慢读、细读、深读、反复读,体会其思路、观点、技巧,不断加深理解,以深入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
4.进行创新性学习。传统的学习只重继承,不重创新,属于维持性学习方法。这对于继承文化遗产、打下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进行创新性学习,即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学习、开发一些面向未来的新知识、新观念,形成开拓创新,解决现实新问题的能力。在读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参与创造知识;不是局限在书中的思路,而是沿不同角度去思考;不是局限在局部领域,而是从专业、学科、乃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学习。
5.联系实际,消化吸收。通过消化吸收把书本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要联系实际。包括自己原有的认识和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加以比较、分析,以掌握其实质内容,汲取其中的有用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这样,既可检验其是非真伪,又可通过应用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善于拜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拜能者为师,一要广求名师,博采众长;二要不耻下问,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不分年长年少,职位高低;三要重视同行、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四要认真向老师学习,又要努力超过老师。除了拜师学习的,还要注意学习各种未写成书的知识。从各种经验、信息、文件、资料中,从各种交流、座谈、访问、考察活动中学习各种新鲜的“活知识”。
7.持之以恒,确立终身学习的战略。读书学习贵在坚持,一曝十寒,难以奏效。这就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要养成学习的习惯,树立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战略,通过学习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工作实践的需要。
系统积累 建立积累知识的系统,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书本知识的学习需要发挥积累系统的作用。实践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发挥积累系统的作用。零散知识的自然积累,也可以丰富知识、但难发挥其系统作用。只有按照知识结构完善的要求,调用各种积累知识的手段,按照知识内在规律,系统地积累知识,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达到通过学习有效地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靠记忆和利用资料是积累知识的两种常用方法。
1.记忆积累系统,在工程师的工作中,有许多常用的知识,需要靠记忆存储在大脑中,需要时可随时提取。例如常用数据性资料,包括主要指标和标准参数、技术工艺参数、经济技术参数;常用主要设备的性能、特点、规格、型号;常用计算公式、指标参数及相互关系;科学技术的新动态、新发明、新成果;党和国家政策、法令的主要精神和条款,等等,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成人理解力强、社会经验多、记忆力差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记忆方法。一是理解记忆法,通过理解加深印象,保持记忆持久;二是联系实际记忆法,联系自己的认识、工作实际和社会实践记忆;三是形象记忆法,通过图形表格、抽象联系、谐音比喻等加深记忆;四是口诀记忆法,通过连续数码、口诀帮助记忆;五是循环记忆法,多次重复,定期重复的方法循环背诵进行记忆;六是笔记记忆法,既可留下资料,又可加深对大脑的刺激,便于重复学习,以记住一些难记的东西。
2.资料积累系统。资料积累是把学习所获心得和重要内容通过一定方式保存或记录下来,以便用时查找,可以帮助记忆,也可系统积累知识。工程师的资料积累系统包括个人业务进修学习,阅读报刊杂志过程中的积累,和实际工作中原始资料的积累。资料积累的方式包括记笔记、写心得、做札记、记摘要、记资料卡片、剪贴资料、建立资料档案等。资料积累要有目的性,根据工作需要和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分类归纳整理。工程师为了积累日常工作实践中的知识,可以结合工作实际用几个笔记本分别作不同工作内容的记录。避免把各种知识都杂乱地记在一个本子上。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记下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除了做卡片摘录外,尽量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概括表达,即使是整理复习提纲和记心得笔记,也要避免整段、整句摘录。卡片摘录可采用索引卡、文摘卡、资料卡、摘录卡等多种形式。卡片可用专用卡片,也可用活页纸或自备的记录纸。卡片记录要注明资料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卷、页等。自己的书籍在阅读时,也可做眉批、夹批。工程师应建立个人知识积累系统和工作资料积累系统。前者主要用于积累在个人学习、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后者主要包括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国内外考察资料、重要文件、法令、重大科技课题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可以采取分类归档的办法进行。
思考理解 思考理解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用的知识,并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这就离不开思考理解,思考要有抓住本质、分析入微、透彻明白的深刻性;纵横驰骋,思通万里的广阔性;独立卓见,创新开拓的独立性;思如潮涌,举一反三的丰富性。独立思考与墨守陈规的习惯势力相对立。习惯势力常常束缚人们的头脑,阻碍创造性的发挥。思考要具有探索精神,善于提出问题,做到“善疑”“多思”“质疑”“析疑”。这就是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就要善于开动脑筋。思他人之未思,疑他人之未疑,才能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质疑”不是乱疑,“善疑”即指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一是比较法,比较不同书本之间、不同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原有知识和新学识之间的异同,而提出疑问;二是反问法,对于正面的阐述转变思维角度,从反面提出问题;三是逻辑法,一个理论明确了哪些概念?做出了什么判断?怎样进行推理?从逻辑结构上提出问题;四是变化法,针对事物规律的因和果、主和次、先和后,改变其因果、主次、先后关系,提出问题,分析思考会发生什么变化;五是极端法,把条件设置到极端情况时,分析结果,可以暴露在平常情况下不易发现的矛盾和问题。在思考和理解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把握原理和方法,才能融会贯通,领会实质,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要注意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一是联系自己的认识实际,想一想:自己原来怎么认识?与新的知识是否一致?什么地方不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真有道理?二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想一想:过去工作实践中有何规律?如何处理?对照新的知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哪里?今后如何改进?三是联系本单位工作环境和条件,想一想:新知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是需要对客观条件加以改造,还是要对新知识提供的方法加以改造才能移植应用?四是联系社会实际,想一想:社会上一般是怎样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的?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看,有哪些客观规律和原理?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什么关系?经过这样一番联系实际的思考,就可以加深印象,明了是非,理顺条理,并通过理解消化融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在实践中有用的知识。
总结提高 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将零散的,一般的知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系统的过程。通过总结提高,使平常所学习和积累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整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总结提高可以检查学习的进度、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与知识结构调整目标的差距。为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制订和调整学习计划指出方向。
1.书本知识的总结。书本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某一专业学科的系统知识,在精读的基础上,采用写复习提纲的办法进行总结,提炼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包括应用条件、应用范围、应用效果),并与相关的学科相互联系,形成系统。对精读方式阅读的书刊资料知识也进行类似的归类整理。
2.科技实践的总结。每半年或一年对企业进行的科技实践活动中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成果,生产技术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系统提炼有关技术关键、技术储备、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实践知识。
3.个人工作实践的总结。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总结自己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领导科学原理及方法的成功经验、创新体会和不足。
4.信息知识的总结。有关科技方面的信息、企业产品的市场信息、国内外同类企业的科技信息、国内外企业先进科技管理方法信息等,是工程师实用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新最快的活的知识,应经常进行总结。
用好时间 学习和工作都是在一个总量不变的时间中进行的,用好时间,提高时间使用率,是使工程师在繁重的工作中能提高效率,从而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习和思考,完成调整知识结构的计划,工程师必须有一个强烈的惜时观念,用好自己的时间:
1.遵循用好时间的基本规律。一要合理授权,大胆减少不必自己亲自去做的工作,集中力量抓大事,首先要分清事情的主次、先后,凡是助手和下级能做的事,就委以职权,使自己跳出事务圈,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要有计划地集中最低限度的整批时间,保证高效率地处理重要工作。难办的关键问题集中主要时间去处理,制订计划、确定方针、规划科技方案、研究重大课题等都要整批时间连续进行,才能保证时间利用效率。这就要计划好一周的工作,将零散时间集中起来。三要劳逸结合,冷热结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工作精力。紧张工作和适当的休息娱乐结合;紧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冷静思索一下,工作间歇考虑有无忽略重大问题等。这既是对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工效的原则,四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培养快速、准时的好作风。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善于开短会、写短文、说短话,慎重又果断地处理问题,工作安排要有时间要求、并按进度检查考核。五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比例,充分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安排好业余学习时间,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
2.记录和分析时间,又称“工作日写实”。按顺序记录一天的工作和占用时间,每月进行一次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第一步:按工作项目记录实际消耗时间,不要漏列“浪费”性项目。每天必须及时记录,不搞“回忆式”记录。第二步:整理记录下来的资料,一般一个月为一个阶段,一年可记录2~3个阶段,计算各类时间所占比重,包括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占用的业余时间,并按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谈话、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查访用户、读书看报、学习文件、等待会议等分类统计比重。第三步: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分析是否有无必要的工作,今后不做;是否有可授权的工作,找出未授权的原因加以改进,是否浪费了下级时间,注意避免,制订改进措施时,应注意几个有关环节;针对缺乏健全的工作制度,推行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让下级有章可循;针对人员过多,人浮于事,加以适当调整,减少对领导工作的干扰;针对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采取组织措施,避免互相扯皮浪费时间;针对信息不灵敏,强化信息系统的采集和处理,避免工作处于被动。
3.推行ABC管理法,又称重点管理法。首先把工作分成ABC三类:A类是自己必须亲自处理;B类是可授权的;C类是可不干的。A类中又分成三类:a类属重要而且必须急办的;b类属重要并非紧急和非重要也须及早处理的;c类属不大重要,可以放一放的。在工作计划安排时,重点安排a类和b类;如果时间不够就先安排a类;如有条件也可把c类提上来,安排计划最好在头一天下班前或晚上,或一周的周一刚上班。对工作的分析,可对每项工作问三个问题:能否取消?能否合并?能否用简单方法代替?通过分析,可取消一部分工作。安排完计划要先出“安民告示”,事先通知有关人员按要求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减少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4.注意掌握自己的用时规律,形成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竖持不懈地养成科学利用时间的习惯。
专业技术知识 专业技术是为完成本专业科研、生产需要而创造的手段的总和。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和本专业有关的各种实验,科研技术知识,为产品提供设计依据、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等的技术知识,以及产品性能、结构原理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包括“硬技术”知识和“软技术”知识。硬技术是指各种物质手段,如工具、机器、设备等。软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物质手段以达到科研和生产经营目的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如决策技术、预测技术、评价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各种专业中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工程师的软技术知识,通常是通过在工作实践中的继续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来获得。
专业基础理论 专业基础理论即科学技术知识,是各专业学科规律性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等,具有思维结构的特点。与专业技术知识相比,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的长久不变。专业基础理论是介于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技术之间的知识,既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的理论成果于具体的专业领域,又不断吸收专业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的成果,比专业技术知识更概括。因而它的适用范围也就更广,同时还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提供养料。专业基础理论对工程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工程师掌握较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可以系统全面地指导生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和本企业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方面专业知识老化加剧,新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局面,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企业还要适应多角化经营需要开发新的产品以至进入新的行业。工程师无法对各专业的技术知识都精通,但可以掌握较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作变换、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开拓新专业和新行业的需要。不同的企业,对工程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化工行业,则应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结晶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也要掌握一定的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如电工学和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机械原理、工业企业供电等方面的知识,在机械行业则应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工艺学、工艺测量基础、液压传动原理等专业基础理论,也应掌握热力学、水力学、电工学和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工业企业供电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的划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变化,专业基础理论的划分也随之发生变化,工程师也必须不断调整、补充、完善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除了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之外,工程师还必须掌握企业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在企业管理科学方面应掌握企业管理基本原理和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能源管理、物质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外经外贸和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现代化管理方面,应掌握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目标管理、ABC管理法、决策技术、滚动计划、PDCA循环、决策技术和经济责任制现代化管理方法,并懂得企业管理发展史,了解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化管理阶段的发展过程及国外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况。在领导科学方面,要了解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条件、领导学基本原理和原则,组织行为学、行政学、科学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基础技术知识 基础技术知识是工科各专业通用的应用科学领域的各种专业技术的生产技术知识。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有一个或若干个主体专业。但是现代大工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离不开各种相关专业的配合。工程师除了必须掌握主体专业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了解和掌握主要辅助专业的基础技术知识。所谓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是人类肢体的延长和器官的延伸。传统的技术知识,主要是生产经验知识的积累,现代的技术则几乎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技术的基本要素是能源、材料、信息和工艺。因此,基础技术知识包括:1.能量转换技术,包括电能、热源、机械能的相互转换技术,输电、配电、供电技术,以及太阳能、核能等各种新能源技术;2.材料使用和加工技术,包括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传统材料,以及塑料、金属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等各种新材料;3.信息技术,包括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电话、电视、电传、图文传真、可视电话、无线电话等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知识;4.工艺技术,即各类有关专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技术是伴随人类同自然界的斗争而产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创造的技术也不断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基础技术知识也在不断变更。工程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基础技术知识,是完善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但是工程师也不可能也不必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全部内容,必须结合本企业科技工作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努力掌握或了解主要辅助专业的基础技术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总结,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可为任何阶级掌握和利用,自然科学来自生产实践,并为生产实践服务,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是工程技术各专业的基础。总工程师负责全厂的科学技术工作,涉及的工程技术专业门类较多,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才能使自己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有比较广阔的视野,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发展和突破,往往孕育着工程技术的突破,以至诱发新技术革命。工程师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发展趋势,可以站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全局,指导科学技术工作;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向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渗透,形成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工程师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需要。
工程师应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相当于大学的基础课,并应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继续工程教育,不断充实新的知识。主要包括:1.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各专业通用的基础学科知识;2.电子学、生态学等根据不同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特点应具备的基本知识;3.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等用以指导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4.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科学基础知识。除了上述各门知识外,工程师应经常注意了解自然科学前沿学科的进展。例如: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人与自然的综合系统、地球系统科学、日地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学和化学、生命科学等,这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正在促进新技术和高技术的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能量转换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工程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协调统一,对工程技术科学的概念变革、理论变革和方法变革都有重要意义。注意了解这方面的动态,才能使工程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代,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进行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保持企业科学技术的竞争优势。
社会科学基础 社会科学是人类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中应有牢固的哲学及社会科学基础,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作为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基本的共同性的东西,提供关于支配任何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指导一切科学和一切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领导科学的基础,总工程师无论从领导工作的需要还是从科技工作的需要看,都必须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懂得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的相互关系,了解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规律,认识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等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规律,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工程师应了解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同时,应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包括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等,了解这些规律的相互制约、交叉发生作用的原理和原则。
3.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等。重点掌握有关经济工作、科技工作方面的各种政策、法令。熟悉所有制方面的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法规、企业法规、经济合同法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法规、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法规、环境保护法规、计量法规、档案法规和基本建设法规等,了解财政法规、金融法规、涉外经济法规、贸易法规等。
4.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工程师必须尽可能扩大社会科学的知识面,懂得有关世界经济、世界地理、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科学学、创造学、组织行为学、伦理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常识。这些常识是领导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工程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人际关系,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中外语言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的基本工具,中外语言是工程师进行社会交往,从事科技交流,获取科技情报与信息,了解当代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开展涉外技术经济交流、谈判、协作等必备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工程师处理工作的效果。工程师为了顺利地、有效地实行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必须熟练地掌握本国语言以及至少一门外国语。
中国语言是工程师必须首先掌握的,是工程师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问题所作分析判断的必备条件,除了必须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外,还必须掌握各种工程语言。口头语言即“说话”,是在各种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语言形式。口头语言的知识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书面语言知识和文学修养有关,也和其逻辑思维能力有关。领导者口头语言应达到准确生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并形成自己的讲话风格,在不同场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说话艺术”,就要注意加强自己的口头语言修养,掌握谈话、讲演、做报告、做指示、谈判、协商、聊天等各种情况下讲话的技巧和诀窍。书面语言知识即写作知识。工程师应在掌握汉语基本语法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各种公文和科技文章的写作知识,包括工作总结、报告、请示、批复、公函、科技论文、科研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各种形式的科技、管理应用文写作知识,工程语言是工程技术人员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一类是各种外文字母、符号、数理公式、图表、曲线等,第二类是各种工程技术专业术语,第三类是工程技术图纸。工程师应正确掌握这些工程语言的正确表达和运用,了解工程技术语言的规范、标准及国际通用惯例。古典文学知识是工程师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历史,接受古代文化遗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也有助于探索现代历史的前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不断发掘,古代管理思想,古代科技成果,古代思辩科学、气功科学等领域的新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所以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知识,是工程师正确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基础。
外国语是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科学、技术成果的钥匙,是参与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工程师精通一门或几门外国语,可以扩大眼界,有助于克服地域上的狭隘性,更完满地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当今世界有数千种语言,其中使用人口超过6000万人的语言有13种: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度斯坦语、日语、印尼语、德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前五种语言为联合国大会及其各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的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阿拉伯语为联合国大会及其各主要委员会的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工程师应在掌握汉语的同时,掌握英语等外国语。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要求具备读、听、说、写能力,除了掌握字母、语音、词汇、语法、文体等规律外,还应掌握相应的科技专业外语知识和一定的外国文学知识。外语作为知识必须经常使用,防止其自然退化以至于自然消失。
随着信息科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机器语言已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工具出现,语言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交往工具,它与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多层次的语言大系统——语言信息系统,成为人文科学的一支先锋力量。工程师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注意语言的这一发展动向。
合理结构模型 工程师的合理知识结构,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即以指导科技实践为目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知识门类及深度广度上专与博相结合,硬与软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形成整体化与综合化优势。在知识结构的内容上,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扎实的中外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基础技术知识;具有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的,有一定深度的本企业主要专业的专门科学知识,以及包括管理科学基本原理的科技管理专门知识。这种知识结构,可以形象地用俄文字母П来表示,即П型知识结构:一横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向生产实践生长两个支柱产业,即本企业的主要技术专业和科技管理专业。见图1.7.3-2(a)。如从知识掌握的程度再进行区分,则包括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层、应该了解的知识中间层和知道更好的知识外层,形成三层结构,见图1.7.3-2(b)。核心层是工程师为了正确履行职责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包括技术专业知识和科技管理知识以及科技法令、法规等。中间层是工程师为了完成应尽的职责应该具备的知识,包括中外语言、基础技术和一些应该知道的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包括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经济法律知识、领导科学知识等,了解这些知识,才能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有效的科技管理。外层知识是工程师能卓有成效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完成职责应具备的知识,其内容比较广泛,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还有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有助于工程师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创造性劳动。
图1.7.3-2 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模型
工程师的合理知识结构是一种理想的结构,结构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工程师通过动态调整,不断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目标。工程师必须从掌握核心知识开始,逐渐扩充、扩展知识面,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