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诊病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世界医学之林的瑰宝。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以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疾病,其中尤以把脉诊病最为著名。所以司马迁称赞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把脉是名医扁鹊的发明,那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的上古医生鬼臾区、僦贷季等已经开始讨论把脉诊病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医生们把脉诊病的水平已经相当高,还出现了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中,在这两部书中,都对把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到了晋代,一代名医王叔和在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写成了专门的诊脉著作《脉经》,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后,历代医学者对把脉诊病这一医疗手段研究日渐增多,但是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还是悬线诊脉。
悬线诊脉总是出现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说的是太医为皇帝后妃们诊脉辨症的情节。其方法是: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条红绒线系在后妃的手腕上,另一端交给相隔在另室的太医,让其通过绒线来辨清病况。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
人的脉搏跳动是否就真能通过绒线传递给太医呢?有人曾请教过清末四大名医之一的施老先生,他曾给皇室内眷看过病,对此法相当了解。据他介绍,这悬线诊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这悬线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原来,太医要为后妃们疗病,就必须了解病情,大夫总要向其贴身的太监不厌其烦地询问详细病情,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一些细节问题。当问完之后,太医心里也就有数了。等到了悬线诊脉时,太医要一副屏息静气,十分沉着认真的样子。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恭敬;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此时思索考虑处方,准备好了腹稿,以便应对,惟恐一药不当或是一言不慎而罹祸。
由此可想而知,悬线诊脉无非是一种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把戏而已,如果太医没有事先对病情进行详细的察问,那么,无论医术多高明的神医圣手,也不可能把后妃们的病给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