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传说版本颇多,大体如下:晋国公子重耳因国难流亡在外,路上缺少食物,饿得奄奄一息时绝望地说:
与他同行的介之推闻言,认为重耳若能登基,必将是位明君,于是割下大腿上的肉,伴着野菜煮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很感动,后来他顺利登上晋国王位,是为晋文公。
登基后,晋文公大赏群臣,却唯独忘了介之推,等他想起来时,才知道介之推已经带着母亲躲进深山了。晋文公听信小人之言,放火烧山,希望将介之推逼出来,结果烧死了介之推母子。晋文公知悉后十分伤心,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介之推画像
这个传说流传甚广,在中国乃至中国周边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地,都有着类似的传说,但这毕竟是个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最早关于介之推的记载,出现在《左传·僖公廿四年》(公元前636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的这段描述,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晋文公流亡在外,介之推跟随,重耳登基后赏赐跟随流亡的人,但唯独缺了介之推,介之推也没争取;
2.介之推认为,重耳能等到晋国王位,是天命所归而非人力所为;
3.那些贪天之功为己有的人,是在行欺骗之行,而重耳还赏赐这种行为,令人不能容忍;
4.介之推的母亲劝他去求赏被他拒绝,于是母子二人隐居山林,后来死在山中,晋文公找他们没找到,于是把绵上的田封给他,用来记载自己的过失。
在《左传》的记载中,完全没有“割股奉君”的桥段,只有“介之推不言禄”。那么,介之推传说的流变从何而来呢?
介之推死后,关于他的传说开始流传,也逐渐发生流变,在屈原的《九章·惜往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在屈原的笔下,介之推已经是抱树被烧死了,而且晋文公还颁布了禁令(禁令具体是什么屈原未讲),同时,晋文公还穿着缟素(丧服)为介之推哭丧,但显然,这是屈原借介之推以浇心中的块垒。
差不多同一时期,庄子在《盗跖》(有观点认为《盗跖》不是庄子所写,但这并非本文的重点,不展开论述)中也写了介之推的故事,原文如下:
“介之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在庄子的描述中,介之推有了“割股奉君”的行为,可谓忠臣,但最后因为没有得到赏赐,愤怒离开,最后被烧死。从《盗跖》篇看,庄子似乎对介之推持批评意见,认为他和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没什么区别。
不论是屈原的吟唱,还是庄子的叙述,介之推的故事都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新的材料逐渐被添加进去,介之推的形象离《左传》的记载也越来越远,最终,“割股奉君”、“不言禄”的介之推出现在历史传说中,并且与寒食节、清明节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