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脱氧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焊接技术手册》第36页(2278字)
脱氧是一种冶金处理措施,通过在焊接材料中加入某种对氧亲和力较大的元素及合金,使其在焊接过程中夺取气相或氧化物中的氧,从而减少被焊金属的氧化及焊缝的含氧量。这些用于脱氧的元素及合金叫脱氧剂。脱氧剂对焊缝成分、性能及焊接工艺性能均有影响,因此,要求脱氧剂在焊接温度下对氧的亲和力必须比被焊金属大,脱氧剂对氧的亲和力越大,脱氧能力就越强。焊接钢时常采用Mn、Si、Ti、Al等元素的铁合金或金属粉作为脱氧剂。另外,脱氧产物应熔点低,不溶于液态金属,而且其密度也应小于液态金属的密度,使脱氧产物能排出焊缝,尽可能减少脱氧产物夹杂在焊缝中的数量。
焊接脱氧反应过程是分阶段或分区域进行的,按其进行的方式和特点可分为先期脱氧、沉淀脱氧和扩散脱氧。
1.先期脱氧
焊条药皮或药芯在焊接高温作用下,其中的高价氧化物或碳酸盐受热分解,放出氧和二氧化碳,而药皮或药芯中的脱氧剂便与其发生氧化反应,结果使气相的氧化性减弱,这种在药皮或药芯加热阶段发生的脱氧反应,称为先期脱氧。先期脱氧的目的是,争取尽可能早期地把氧控制住,以免金属熔化后有较多的氧与其作用,减少金属的氧化。先期脱氧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脱氧剂对氧的亲和力、脱氧剂的颗粒度、脱氧剂与渣系的匹配、焊接工艺规范等。由于药剂反应区的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故先期脱氧是不完全的,有相当一部分氧和脱氧剂将进入熔滴和熔池中继续反应,进一步脱氧。
2.沉淀脱氧
利用溶解在熔滴和熔池中的脱氧剂与〔FeO〕和〔O〕直接反应,使其转化为不溶于金属的氧化物,转入熔渣而清除出去。
碳的脱氧反应:碳在高温下对氧的亲和力很大,当液态金属中有一定浓度的碳时,也可起沉淀脱氧作用:
〔C〕+〔FeO〕=〔Fe〕+CO/p> 生成的CO不溶于液态金属而成为气泡,受热膨胀发生爆炸,造成飞溅。这种反应如发生在熔池尾部结晶时,则可能产生气孔,因此,焊接钢时,不宜采用碳作脱氧剂。 锰的脱氧反应:锰是常用的一种脱氧剂,其脱氧反应如下: 〔Mn〕+〔FeO〕=〔Fe〕+(MnO) 锰的沉淀脱氧效果不仅与锰在金属中的含量有关,而且与脱氧产物MnO在渣中的活度有关,增加锰的含量及减少MnO的活度,均可使脱氧效果提高。锰的脱氧效果与熔渣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在含SiO↓(2
硅的脱氧反应:硅对氧的亲和力比锰大,其脱氧反应如下:
〔Si〕+2〔FeO〕=2〔Fe〕+(SiO2)
要提高硅的脱氧效果,除了应增加其在液态金属中的含量,还应提高熔渣的碱度来减小反应产物SiO2的活度,有利于硅的脱氧进行。但因硅脱氧的生成物SiO2熔点高、粘度大,既易在焊缝中形成夹杂,又不利于冶金反应的进行,因此,碱性熔渣实际上也不单独用硅脱氧。
硅锰联合脱氧:硅和锰并用时的脱氧产物能结合成熔点较低、密度较小的复合物进入熔渣。因此,按适当比例把硅和锰加入金属中进行联合脱氧,可以得到较好的脱氧效果。硅锰联合脱氧的效果与比值〔Mn/Si〕有很大关系,该比值过大或过小,均可能造成锰或硅单独脱氧的条件,使脱氧效果下降。为使反应生成物均能形成熔点较低的复合物,并考虑到锰对氧的亲和力低于硅,因而锰占的比例应比硅大,实践证明,当〔Mn/Si〕=3~7时,脱氧产物能复合成液态硅酸盐,上浮至熔渣,脱渣效果较好。
3.扩散脱氧
利用氧化物能溶解于熔渣的特点,通过扩散使其自熔池金属进入熔渣,从而降低焊缝含氧量的过程,称为扩散脱氧。只有既能溶解于液态金属又能溶解于熔渣的氧化物,才可能进行扩散脱氧,钢焊接时的FeO就符合这一条件。
扩散脱氧的效果既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FeO在熔渣中的活度。温度下降时,FeO的分配更有利于向熔渣方向进行,即熔池中的FeO含量减少;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FeO在渣中的活度越低,脱氧效果越好。酸性渣中含有较多的SiO2、TiO2等,易与FeO形成复合物,使FeO的活度减小,液态金属中的FeO便会不断向熔渣中扩散,从而保持分配平衡关系。因此,酸性渣有利于扩散脱氧的进行,而碱性渣中的FeO活度较大,扩散脱氧的能力就比酸性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