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职业性皮肤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263页(2181字)
本病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化学、物理或生物等物质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疾患。绝大多数的职业性皮肤病是由化学性原因(包括原发刺激物与致敏物)引起的,尤其是工业性皮肤病。
〔诊断要点〕
一、职业史 发病与工作环境、生产过程、操作方式及接触的物质等密切相关。从事本工作前无本病发生,脱离环境病情好转。同工种工人中有类似疾病发生。
二、好发部位 皮疹发生部位常与生产中接触物质部位一致。多为暴露部位。若接触物为粉尘、气体或接触者高度敏感,皮损则可泛发全身。
三、皮损形态 一般无特异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皮炎湿疹型 最常见,与一般接触性皮炎相同。应注意鉴别是原发刺激性皮炎还是过敏性皮炎,具体见表3。
表3 原发刺激性接触皮炎与过敏性接触皮炎的鉴别
(二)痤疮,毛囊炎型 常见于接触石油加工产品的工人。其表现与寻常痤疮、毛囊炎相似。发病不限于青年,皮疹部位与一般寻常痤疮不同,除面部外,可见于手背、指背及前臂等处。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常有不同程度角化。
(三)皮肤干燥、皲裂型 接触脂溶剂、碱类、放射线等引起。多发于手掌、指端。
(四)角化过度、疣状增生型 多由长期接触砷、煤焦油、沥青等引起。有的可发生疣状增生,其中极少数发展为上皮癌。
(五)色素异常型 色素沉着:好发于面、颈、手背及前臂等处,为片状褐色或灰黑色斑片。部分患者在色素沉着前先有炎症过程,另一部分患者则直接表现为黑变病,无炎症过程。多为长期接触煤焦油、石油产品、沥青等物质引起。色素减退:相对较少,如长期接触橡胶防老剂对苯二酚单苯醚或其中的氢醌可引起色素减退或脱失,表现为淡色斑片或乳白色色素脱失斑如白癜风样损害。
(六)原发性脓疱疹型 报告多为接触锑粉、砷化合物、苯胺等引起。
(七)皮肤瘙痒症型 无原发皮损,多由化学性粉尘、蒸气、烟、玻璃纤维等引起。以暴露部位为多,多在工作时发生,离开现场后消失。
(八)皮肤粘膜溃疡型 见于氟化物、铬酸盐、砷化物、氯化锌、碳酸钙等,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小而深,上有黑痂,形成特征性的“鸟眼状溃疡”。
(九)其他 如毛发脱落,指甲营养性改变等。
四、现场调查 熟悉患者工作时的生产过程、操作方法、防护情况,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对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斑贴试验 对过敏性接触皮炎的诊断有意义。
〔预防与治疗〕
职业性皮肤病的治疗与非职业因素引起的同类皮肤病的治疗无特殊不同,可参照相应皮肤病处理原则。由于职业性皮肤病大多能找出病因,除去致病原因,避免再接触,加以常规治疗,患者多很快治愈。
〔预防〕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措施:
一、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
(一)生产设备密闭化和机械化 可避免或减少有害物质与人体的接触,是预防职业性皮肤病的最根本方法。
(二)安装通风、排气、吸尘装置 作为补救措施,尽量减少车间有害物质。
(三)改进生产工艺 采用无刺激、刺激小的物质。
(四)改变操作方法 减少与刺激物的接触。
二、普及劳动卫生常识,健全检查监督制度,加强保健措施。
三、加强个人防护 根据工作需要穿戴适当的工作服、口罩、帽及手套、靴及涂擦皮肤防护剂等,以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对皮肤的直接刺激。
四、对高度敏感的个体或反复发作者,应考虑调换工作。
〔治疗〕 大多数工业职业性皮肤病与非职业性同类疾病的治疗是相同的,但对酸、碱类化学品引起的急性烧伤,应采取紧急措施,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强酸引起者,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后外涂氧化锌油;强碱所致者宜用3%硼酸溶液或2%醋酸溶液中和后外涂10%硼酸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