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股骨干骨折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229页(1948字)

股骨干骨折包括粗隆下2~5cm及股骨髁上2~4cm的股骨骨折。此类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但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成人发病比例也有所增加。

【病因病理】

股骨周围有三组强大肌群包绕,其中屈、伸肌互相拮抗保持平衡。因没有足以与内收肌群相对抗的外展肌群,所以骨折远端有内收使断端向外成角的倾向。股深动脉的穿支在后方贴近股骨并穿经肌肉,因此骨折易合并血管损伤,造成大出血。

股骨干骨折多由车祸撞击、碾压、重物打击、高处坠下等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骨折可分为横断、斜面、螺旋、粉碎及青枝型,除不全骨折或青枝骨折外,股骨干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当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段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内、向上、向后移位。

股骨中1/3骨折,两骨折段除有重叠外,移位因暴力方向而异。当两骨折段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因髋外展肌附着点高,而内收肌群附着部相当于骨干全长,加以重力关系,断端向外成角。

股骨下1/3骨折,骨折远段因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斜,有损伤腘动、静脉的可能。

【诊断】

1.症状:外伤后局部剧烈疼痛、肿胀,下肢功能丧失。损伤严重者常伴有休克。

2.体征:患肢局部压痛,有明显的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和异常活动。股骨下1/3骨折应仔细检查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有无,足踝关节运动和感觉有无障碍,以除外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拍摄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骨牵引配合夹板外固定:一般多选择股骨髁上牵引。对股骨干下1/3骨折,如果骨折线为横断或由后上向前下者,则以股骨髁上牵引为宜,因术后膝关节能比较自由地活动,并且可避免腓肠肌的牵拉,阻止骨折远端向后移位。如果骨折由前上向后下斜行者,宜用胫骨结节牵引。牵引一周左右拍片检查断端情况,如骨折复位,即可将牵引重量逐渐减至维持量,防止过牵。然后选择长度合适的股骨干夹板外固定,患肢垫枕使膝关节于半屈曲位。

在牵引及局部夹板固定下,自术后第2天即作踝关节背伸动作及股四头肌锻炼。一周后开始锻炼膝、髋关节的伸屈动作。三周后加大伸髋、膝关节活动范围。四周左右开始扶床练习站立。

本法通过自动慢性复位方法,骨折对位满意,愈合快,功能好。

2.平衡牵引固定器疗法:本法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平衡固定牵引架相同,使用此方法一般在骨折牵引复位并稳定后为宜。本法能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但要防止近端圆箍压疮形成。

(二)手术治疗

1.穿针外固定器疗法:目前应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种类较多,稳定性也较好。在骨折远近端穿针并与外固定器联接,通过调节外固定器使骨折进一步复位固定,有利于早期下地活动及骨折愈合。临床上尤其适用于较难处理的股骨干开放、多段骨折及不愈合的治疗。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针道感染,要注意针道护理。

2.加压钢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和加压钢板内固定,仍是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法。使用的加压钢板有加压器和自动加压钢板,主要适用于横断、短斜和蝶形骨折。

3.髓内钉固定:由Küntscher于1940年首先介绍使用。目前应用的髓内钉主要有普通髓内钉、内锁髓内钉及弯曲髓内钉。其主要适应证是股骨中上和中段骨折,多段骨折可用其贯穿固定。髓内钉固定作用与其在髓腔内长度,以及钉与髓腔接触面积有关。因此,行髓内钉固定时选钉要适当。近年来,有设计并使用加压髓内钉者,目的是有利于骨折端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上一篇:股骨髁上骨折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