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药物手册》第287页(237字)
早在18世纪,人们已用金鸡纳树皮治疗“心悸”,20世纪初奎尼丁被用于心律失常。随着心肌细胞电生理的进展,抗心律失常药已发展成4大类(Ⅰ类药又分为3小类)。近20余年来,不但开发了不少新的抗心律失常药,而且对药物作了比较广泛、全面地评价,如ⅠC类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很强,但能增加病死率而不能长期应用,而胺碘酮、β-阻滞剂对降低病死率有有益作用。然而由于引起心律失常机制多样,如何开发针对性强而安全的药物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