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221页(2740字)
掌骨骨折为常见骨折,约占骨折的1.4%。临床上可分为单纯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和合并腕掌关节脱位(本纳特氏骨折)、掌骨颈骨折和掌骨体骨折。
【症状与诊断】 骨折部肿胀、压痛和移位畸形,或有异常活动。摄正斜位X线片,可明确诊断。
【整复方法】
一、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本纳特氏骨折脱位:术者一手握腕,将该手拇指放在骨折部的背桡侧,另一手握住掌指关节部,向远侧和桡侧牵引,并逐渐将掌骨头向桡侧、背侧搬拉,同时,握腕一手拇指由背桡侧压迫成角畸形部,使之复位。
二、掌骨颈骨折:在牵引下先屈曲掌指关节90度,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紧张,然后用拇、食指向背侧推顶近节指骨,使指骨基底位于掌骨头之掌侧,移位之掌骨头推向背侧,同时另一手拇指由背侧轻压近段掌骨,使断端复位。
三、掌骨体骨折:术者一手握患指,另手四指握腕部,拇指置于骨折部背侧,在牵引下,拇指压迫骨折部矫正向背成角畸形,然后在继续牵引下,利用拇指和四指在骨折部之两侧夹挤分骨矫正侧向移位。
【固定方法】
一、小夹板固定:
(一)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1.器材:腕桡侧外展板(弧形角30度两端撬起)1块、小平垫2个、胶布、绷带等。
2.方法:助手牵引维持位置。第一掌骨基底部的背桡侧和第一掌骨头的掌侧各放1小平垫,并以胶布固定。将腕桡侧外展板放妥,以四条胶布(宽1.5厘米)分别固定在第一掌骨头、腕部、桡骨茎突、前臂下段,先固定前臂及腕部,最后固定掌骨头部,外用绷带包扎(图10~71)。
图10~71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小夹板固定方法
(二)本纳特氏骨折脱位固定方法同第一掌骨基底骨折,但必须保持第一掌骨外展拇指对掌和掌指关节屈曲位,拇指之近节切勿以胶布与夹板固定。
(三)掌骨颈骨折:
1.器材:直角铁丝托(图10~72)1个,胶布、绷带等。
图10~72 指掌部直角铁丝托
2.方法:复位后,助手维持掌指关节90度屈曲位,以四屈纱布平铺于骨折掌、指骨背侧,以直角铁丝托放于背侧,上端平腕部,下端达近节指骨头部,再用两条宽胶布固定腕及掌骨部,用第三条胶布固定指部(图10~73)。
图10~73 掌骨颈骨折铁丝托固定方法
(四)掌骨干骨折:
1.器材:手掌、背侧夹板各1块,高低垫2个,小平垫1个,胶布、绷带等。
2.方法:助手继续牵引维持位置,手掌、背侧垫以四层纱布衬垫,将小平垫放于骨折部背侧(如向掌成角则放于掌侧),胶布固定,再放高低垫于骨折部的两侧,胶布固定。放掌背侧板,以两条宽胶布固定之(图10~74)。
图10~74 掌骨干骨折小夹板固定方法
二、闭合插钢针固定:适用于本纳特氏骨折小夹板固定失败者。
1.器材:直径1.5毫米克氏针1条,腕桡侧弧形板1块,胶布。
2.操作方法:助手牵引复位,一手用力外展第一掌骨头,用另一手拇指扣住第一掌骨基部使骨折脱位准确对位,术者由助手拇指的外下缘斜向内上插一钢针,将远断段贯穿固定于大多角骨上,针尾留于皮下(图10~75),以无菌敷料包扎,腕桡侧用夹板固定。
图10~75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闭合插钢针固定
三、固定时间:掌骨干骨折愈合较慢,一般需6周左右,其他部位骨折4周。
【注意事项】
一、固定骨折时,附近关节必须放于屈曲位,并注意应将各手指的指端指向舟骨结节,其他手指不应固定,以防止关节囊挛缩。
二、整复后一周内,每日观察一次,每3日X线透视一次,一周后每3~4日检查一次,4周后摄X线片,以确定是否能解除外固定。
三、整复后即可进行腕及其他手指的功能锻炼,只要不痛,伤指就要进行伸屈,如主动活动有困难,应进行被动锻炼。
四、本纳特氏骨折脱位超过3周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可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畸型愈合、活动疼痛且无力者,可考虑行腕掌关节融合术。
【附】 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腕掌关节融合术
一、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第一掌骨背桡侧行“L”形切口,起自第一掌骨中1/3桡侧大鱼际肌外侧缘至腕横纹,弧向掌侧约1.5厘米,切开筋膜后,将外展拇长、伸拇短肌向背侧牵开,骨膜下剥离掌侧大鱼际肌,显露骨折断端和掌腕关节,清除断端增生组织,整复骨折与脱位后,用两枚钢针固定,一枚斜行固定掌骨与内侧骨块,另一枚由桡侧斜行固定第一掌骨和大多角骨。术后石膏托固定拇指外展对掌位,2周后拆线换桡侧外展板固定,4~6周后解除外固定,拔出钢针。
二、掌腕关节融合术:切口及显露同上,用扁平的骨凿凿去掌骨基底及大多角骨软骨面,然后将拇指掌指关节放在对掌位,用两枚克氏针交叉固定,针尾埋于皮下。术后石膏托固定,两周后拆线换腕桡侧外展板固定,4~6周后去外固定练习功能,骨性连接后拔出钢针,一般需8~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