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第110页(6041字)

克山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又称为地方性心肌病;因1935年首先在黑江省克山县发现,故命名为克山病。其临床症状为:心悸、气短、胸痛、下肢浮肿、腹胀如臌等。本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宁夏、西藏等省的部分县,多发生于山区、半山区及丘陵地带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以中青年妇女和儿童为多见。

急性期克山病属中医“暴脱”、“厥脱”范畴;慢性克山病属中医“怔忡”、“水肿”范畴。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脏扩大,脑、肺、肾等脏器栓塞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为主。如心悸、气短、胸痛、下肢浮肿、腹胀如臌、劳累后加重、面色灰暗,甚者口唇青紫等。

1.1.2 发病特点:起病或急或慢,病程较长,病情日渐加重。

1.1.3 诱发因素:本病与当地水土、某些微量元素中毒、居民营养不良及病毒感染有关。

1.1.4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血沉加快,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GOT、CPK升高。

心电图检查:在诊断上心电图非常重要,可有心肌损害、传导异常、异位心律三大类型,如ST段与T波改变,Q-T延长,低电压,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室早,房颤,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X线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淤血,间质性水肿。心脏扩大,一般左室扩大明显。心脏搏动减弱,搏动不规则,局限性搏动消失。

参考检查项目:超声心动检查可见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腔增大,搏动减弱,血栓形成。收缩时间间期测定,PEP/LVET高于正常值(>0.381),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1.2 分类诊断

1.2.1 分型

急型:突然发病,北方多发于冬季,表现为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甚至死亡。常有暴饮暴食,精神或体力疲劳或分娩史。

亚急型:多见于儿童,春夏季发病,也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全身浮肿、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甚至死亡。

慢型: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见心悸、气短、少尿、水肿、腹水,晚期可见右心衰竭症。

潜在型:本型是克山病中最多的一型,可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转来,或开始就是潜在型。可发生于正常人,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在体检时发现心肌受损,但心功能代偿能力较好。

1.2.2 分期(暂缺待补)

1.2.3 分级(暂缺待补)

1.2.4 分度(暂缺待补)

1.3 证候分类

1.3.1 寒湿中阻证(ZBHM20)

主症:突然心口痞闷难受,恶心呕吐,甚至呕吐,可呈喷射状呕吐。

兼症:自觉烦渴,饮水即吐,四肢发凉(急性克山病发作时)。

舌脉:舌质暗,舌下血络青紫,苔灰腻,脉沉迟。

1.3.2 心阳虚损证(ZZXA30)

主症:心慌自汗,胸闷气短,四肢不温。

兼症:面色灰暗,倦怠无力(多见于亚急性克山病病人)。

舌脉:舌苔黑润,脉象细弱无力(此为急性克山病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

1.3.3 心脾两虚证(ZZXP50)

主症: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腹胀便溏。

兼症:头晕目暗,面色萎黄,小便量减少,纳呆乏力(此为潜在型克山病或急性转慢性克山病表现)。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大。

1.3.4 心血瘀阻证(ZZXX30)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心痛时作。

兼症: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肌体消瘦,精神困乏,面色青灰(此为潜在型克山病表现)。

舌脉:舌质紫绛有瘀斑,脉弦涩。

1.3.5 心肾阳虚证(ZZXS40)

主症:颜面浮肿,动则气短,心悸不安。

兼症:男子可见腰痛,阳痿,早泄,或遗精。女子可见月经不调,月经量减少。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脉沉迟弱(此为慢性克山病患者的表现)。

1.3.6 心阳暴脱证(ZZXA60)

主症:突然发病,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神识不清。

兼症:胸闷,胸痛,心前区压迫感(见于急性克山病)。

舌脉:舌质紫暗,脉微欲绝。

2 疗效标准

2.1 心衰评定

显效:心衰得到有效控制,心率下降、血压恢复正常、呼吸恢复正常。

有效:心衰部分被控制,心率下降、血压上升、呼吸恢复正常。

无效:心衰未得到有效控制,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

加重:心衰进一步加重,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不清。

2.2 临床综合症状评定

显效:临床综合症状缓解,神志恢复清醒状态,停止出汗,四肢体温升高。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有效:临床综合症状缓解,神志恢复清醒状态,停止出汗,四肢体温升高。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实验室检查接近正常。

无效:临床综合症状和压迫症状依然,神志昏迷,出汗,四肢厥冷。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实验室检查异常。

加重:临床综合症状加重,神志不清,大汗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实验室检查加重。

2.3 证候记分评定

2.3.1 计量评分

4分:胸闷难受,恶心呕吐,甚至呈喷射状呕吐,心悸,舌脉异常等证明显,持续出现,必须抢救者。

3分:心悸,心痛难忍,颜面浮肿,气短自汗,舌脉异常等证明显,经常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分:心慌自汗,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或有口唇青紫,舌脉异常等证,间断出现,不影响生活者。

1分:心慌自汗,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或有口唇青紫,舌脉异常等证,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0分:无证候或证候消失者。

2.3.2 疗效评定

显效:证候全部消失,枳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者。

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而<70%者。

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者。

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3 分证论治

3.1 寒湿中阻证

治法:温中和胃,化湿止吐。

主方:大半夏汤合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药物:法半夏12g 白蜜20g 全当归12g 川桂枝10g 白芍药12g 北细辛3g 炙甘草6g 通草12g 大枣12g

3.2 心阳虚衰证

治法:回阳救逆,补气固脱。

主方:回阳救逆汤(《伤寒论》)。

药物:人参(单煎)15g 制附子6g 干姜10g 肉桂6g 白术12g 云茯苓12g 姜半夏10g 广陈皮12g 炙甘草10g 五味子6g 麦冬12g 红花6g 人工麝香(冲)3g

3.3 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宁心,补益心气。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

药物:黄芪12g 白术12g 台党参12g 生甘草6g 当归身12g 茯神12g 炙远志10g 广木香12g 炒枣仁6g 龙眼肉16g 生姜10g 大枣12g

3.4 心血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当归12g 桃仁12g 红花12g 生地12g 川芎12g 赤芍12g 桔梗10g 柴胡6g 枳壳6g 炙甘草6g

3.5 心肾阳虚证

治法:养心益肾。

主方:生脉饮合右归丸(《伤寒论》)。

药物:人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6g 熟地黄15g 淮山药12g 山萸肉12g 枸杞子12g 杜仲15g 菟丝子12g 制附子6g 肉桂6g 全当归12g 鹿角胶(冲)6g

3.6 心阳暴脱证

治法:回阳救逆。

主方:独参汤(《伤寒论》)。

药物:野山参60g

4 成药应用

4.1 寒湿中阻证

4.1.1 附子理中丸:温中,和胃,化湿。1次1丸,每日2次,疗程4周。

4.2 心阳不振证

4.2.1 999牌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补气固脱。静脉滴注,1次10~2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4周。

4.2.2 国风牌养心氏片:温补肾阳。1次3片,每日3次,疗程4周。

4.3 心脾两虚证

4.3.1 福人牌补心气口服液:健脾宁心,补益心气。1次2支,每日2次,疗程4周。

4.3.2 963牌西藏诺迪康胶囊:补益心脾。1次4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4 心血瘀阻证

4.4.1 华南牌心痛舒喷雾剂:活血化瘀,凉血止痛。按压喷于舌下,必要时用。

4.4.2 天士力牌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养血通脉,止痛。1次10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5 心肾阳虚证

4.5.1 登峰牌宁心宝胶囊:补益心肾。1次2粒,每日3次,疗程4周。

4.6 心阳暴脱证

4.6.1 登峰牌参麦注射液:强心回阳。1次1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