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史学习手册

现代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史学习手册》第202页(4968字)

《试论世界现代史的体系问题》 张象等,南开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点、教学任务与学习方法》 鞠秀熙,历史教学,1955年第1期。

《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 书芳,河南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 沈学善,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3期。

《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两个问题》 张培义,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6期。

《试论十月革命的特点》 张培义,齐鲁学刊,1982年第6期。

《论1917年底至1918年初真假和平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历史,1982年第1、2期。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殊形式——试论匈牙利一九一九年革命的和平发展》 崔少端,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列宁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说》 赵德馨,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1919年朝鲜的“三·一”运动》 历史教学,1979年第1期。

《试论基马尔革命》 李冠乾,中学历史教学,1981年第4期。

《论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彭树智,历史教学,1986年第1期。

《我国对拉丁美洲历史的研究》 杨典求,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

《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林承节,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从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谈判看帝国主义的矛盾与妥协》 王忠,历史教学,1980年第2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太平洋形势与华盛顿会议》 梅公毅,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1期。

《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几个问题》 韩安俊,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黄安年,北京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问题》 唐士润,四川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沈永兴、秦晓鹰,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

《列宁时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徐运朴,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苏维埃俄国在执行新经济政策中的几点宝贵经验》 文志民,沈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沙俄、苏俄、苏联之区别》 中学历史,1985年第1期。

《论二十年代末苏联反右倾斗争的后果和教训》 叶书宗,史学集刊,1983年第1期。

《论苏联1927——1928年度的粮食危机》 金雁,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列宁和全俄电气化计划》 闻一,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列宁“遗嘱”和接班人问题》 郑异凡,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3期。

《试论斯大林时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 王家福,苏联历史,1984年第4期。

《关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两个问题》 吴恩远,世界历史,1984年第6期。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历史教训》 梅文彬,世界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1期。

《六十多年来苏联对普列汉诺夫评价的演变》 高放、高敬增,苏联历史,1984年第3期。

《热那亚会议与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 卢文璞,北京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季米特洛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实践和理论》 武克全,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问题与帝国主义争霸》 杨子竟,历史教学,1984年第4期。

《道威斯计划及其在恢复德国军事经济潜力中的作用》 杨田,历史教学,1960年第1期。

《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丁宝有、杨春吉,史学集刊,1985年第4期。

《封建势力复活与德国法西斯兴起》 吴友法,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

《希特勒的文化专制主义》 朱忠武,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的战争物质准备》 于振起,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邸文,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3期。

《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形成及其特点》 李玉,世界历史,1984年第6期。

《三十年代日本财阀与法西斯势力的关系》 武寅,世界历史,1985年第11期。

《关于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问题》 张伟,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3期。

《论绥靖政策的缘起》 王也平,新华文摘,1985年第5期。

《绥靖政策的产生、发展和收场》 丁宝有,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和慕尼黑协定》 李铁城,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6期。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提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梁卓生,世界历史,1979年第6期。

《试论慕尼黑会议后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 余伟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关于苏德条约评价的不同见解》 于振起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帝国主义裁军骗局》 林加坤,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

《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郑宗育,上饶师专学报,1983年第3期。

《宦乡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刘鲁亚,社会科学评论,1985年第10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开始日期》 林举岱,历史教学问题,1957年第4期。

《希特勒的“白色行动计划”》 侯成德,书刊导报,1985年12月19日。

《浅析1940年法国战败的原因》 夏正伟,世界历史,1982年第6期。

《略论二次大战初期的性质与西欧国家“保卫祖国”的口号》 李巨廉,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日本为什么对美开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初探)》 金仁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试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转变》 伍众,北方论丛,1980年第2期。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迷梦的形成及其破灭》 吕万和、崔树菊,世界历史,1983年第4期。

《试析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严重失利的原因》 张镇强,苏联历史,1984年第3期。

《大西洋会议和大西洋宪章》 李铁城、武冰,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周美云,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1期。

《苏联参战与莫斯科战役》 叶月明,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6期。

《斯大林格勒血战记》 高文伟,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5期。

《试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王春良、潘钧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中美英开罗会议初探》 洪育沂,世界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2期。

《一九四三年英美的欧洲战略与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张京,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保存下来的原因》 吴献葵,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

《从史迪威事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矛盾》 罗志田,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略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王振德、侯成德,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5期。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 陈海燕,武汉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 刘彤,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

《怎样认识战后帝国主义经济的发展》 郑启鸣,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

《欧洲人民民主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任重,史学月刊,1957年第9期。

《试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阶段和特点》 杨成竹,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生及其国际意义》 思慕,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

《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资本输出及其后果》 沈骥如,经济问题探索,1982年第5期。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史的分期问题》 沈学善,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上一篇:中世纪史 下一篇:世界史学习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