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质量工作者手册

国家领导人对质量的论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山大学出版社《质量工作者手册》第2页(2688字)

无论轻工业或重工业,无论地方国营企业或者中央国营企业,都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样,为了完成国家的建设计划,工业、运输业以及其他一切部门的基本建设单位,都必须努力提高工程质量。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册,第230页。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表现在我们的经济成就的数量和进度上面,还必须表现在它的质量上面。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册,第230页。

所有工业企业,都必须切实地改进管理工作,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当成首要任务。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册,第371页。

必须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和提高现有的技术人才,加强技术组织工作和在企业中培养技术人才的工作,以便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的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并保证完成现代化的新企业的建设和掌握这些新建企业的生产技术。

——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周恩来选集》下册,第137页。

质量提高了,品种增加了,即使数量较少,也会用得多。

——周恩来:《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和当前任务》,《周恩来选集》下册,第372页。

把原材料、电力、煤炭集中到消耗少、质量好、品种多、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的工厂去使用。从全国来看,一个时候产量会低一些,但最后会使工业品的数量多起来,质量好起来,有一部分还可以增加出口。

——周恩来:《认清形势,掌握主动》,《周恩来选集》下册,第411页。

抓好产品质量。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邓小平:《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30页。

说产品质量大多数是好的,这不解决问题,有时恰恰在百分之一甚至百分之零点五里面,关键产品、关键零件出了问题。

——邓小平:《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邓小平文选》,第26页。

质量问题与建立规章制度有关。没有必要的责任制度,质量难于保证,这方面要很好地整顿。

——邓小平:《关于国防工业企业的整顿》,《邓小平文选》,第26页。

只要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巡谈话。

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

——江泽民:《在中国质协第七次年会的讲话》(1989年3月15日)。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产品有没有使用价值,首先在于这个产品能否满足某种现实的社会需要,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质量。如果质量非常低劣,或者货不对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那么效益就没有前提。对整个社会来说,这就是极大的浪费。

——江泽民:《在中国质协第七次年会的讲话》(1989年3月15日)。

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在中国质协第七次年会的讲话》(1989年3月15日)。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江泽民:为“’93中国质量意识高层论坛”题词。

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六,现在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更快一些。根据初步测算,增长百分之八到九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向这个目标前进。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问题,认真做好监督管理和标准化、计量工作。为在90年代把我国的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奋斗。

——李鹏:《致第二次全国监督工作会议的信》(1991年5月14日)。

质量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大事,我们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抓好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李鹏:《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2年6月28日)。

我们的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产品也要进来,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要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权,最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要符合,甚至超过国际标准。

——李鹏:《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2年6月28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