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疫的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医生手册》第239页(7116字)
检疫的方法主要有:临诊检查法、流行病学调查法、病理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免疫学检查法。检疫的方法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种检疫对象的检查,或每次检疫时,都要全面应用。而是根据各检疫对象的特点,在不同条件和要求下,选择几种方法进行。
(1)临诊检查法 临诊检疫法是最基本的检疫方法。它是利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最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表、听诊器等直接对病畜进行检查,有时也包括血、粪、尿的常规检验,一般来说都是简便易行的方法。
临床检疫为群体检疫和个体检疫。群体检疫主要从畜群的“静、动、进食”三方面进行观察,判断是病畜还是健康畜,剔出病畜和可疑病畜。个体检疫,即群体检疫后再进行个体系统检查,最后判断属于何种传染病,按《防疫条例》处理。
1)群体一般检疫 检疫人员于畜群中间,或于圈栏或笼外,对被检畜群逐个观察,先观察外貌和动作。健康畜禽活泼,眼睛有神,喜立,叫声宏亮,被毛光泽、柔软而有弹性,行动敏捷,四肢有力,食欲、饮欲旺盛,大小便正常,猪不断摇尾,牛羊鼻镜湿润、反刍正常。病畜没有精神,被毛粗无光,离群独处,垂头,眼半闭,尾巴不摇,鼻镜干燥,流涎或流涕,有时眼有浓眼粪,咳嗽,战栗,呻吟,磨牙,昏睡,叫声嘶哑,卧地不起,有的少食少饮或停食。发高烧家畜,皮温增高,皮肤表面可能出现红点、疹块,有的尾部被粪便污染等。群检只能从行动特点和外貌特征来判断是健畜还是病畜,不可能以此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群检发现的病畜或可疑病畜,都要剔出来进行下一步检疫。
2)个体系统检疫 经群体检疫剔出的病畜和可疑病畜,都要进行个体系统检疫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三项指标”的测定:体温、呼吸、脉搏三项指标是判断疾病的客观指标,对诊断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当家畜使役、驱赶、吃食、受惊、环境温度变化等时,对三项指标测定有一定影响。因此,“三项指标”的测定,一定要在家畜安静状态下进行。
体温从肛门直肠测2~5分钟。大家畜的脉搏可以从颌下(颌外动脉)或尾根部(尾中动脉)测得,中小家畜可从股内动脉测得,家禽从翼下动脉测得,也可以听取心脏的搏动。测呼吸,可观察腹部起伏,记录每分钟次数。将测得指标与正常指标对照,进行综合判断。健康畜禽的三项指标见表3-4。
表3-4 畜禽正常体温、呼吸、脉搏范围
黏膜检查:黏膜检查主要检查眼结膜,口鼻腔黏膜,阴道、直肠黏膜。正常黏膜润湿呈粉红色。如黏膜充血发红,大都由于体温升高;黏膜呈紫红色(发绀),可能是严重传染病或中毒病的表现;黏膜苍白是贫血的象征,是心衰和体虚的表现;黏膜呈黄色,可能是肝胆或血液疾病。
呼吸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主要从呼吸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状况是否异常,各部分的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异常来判断是健康还是有病。主要由呼吸频率、呼吸道黏膜色泽、鼻液性质、呼吸节律、呼吸困难度、咳嗽等症状和病理变化综合判断,必要时可叩诊肺区和听诊呼吸音。
消化系统检查:消化系统检查首先是从采食、饮水的情况来判断采食增加、减少或停食、异食等患病表现;其次是检查消化器官功能异常的表现,如磨牙、腹痛(临床表现为磨牙、回顾腹部、以尾拂身、拱背、伏卧或头蜷缩一侧、前肢刨地、后肢踢腹、呻吟等)、反刍减少或停止、流涎、呕吐等;第三是检查排粪动作有无失禁、困难,粪便颜色、形状、气味、成分、数量等有无异常;第四是胃肠局部(含肝脏)的触诊,判断大小、硬度、敏感性;第五是听诊胃肠蠕动是否正常;第六是必要时进行粪便寄生虫检查。
泌尿系统检查:大多数泌尿系统疾病都是继发于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及代谢障碍性疾病,且常被原发病所掩盖,所以在临床检疫中常被忽视。泌尿系统的检查内容首先检查是否有尿多、尿闭、尿淋漓、尿频、尿失禁、排尿疼痛等病理现象;其次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气味;第三是触诊肾、膀胱、尿道及生殖器官,观察大小、敏感性;第四是有必要时检查尿比重、尿蛋白、尿沉渣等指标。
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主要是对传染病的诊断获得综合判断指标,也是血液寄生虫病、传染性贫血的主要诊断依据,故不可忽略。其检查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听取心音,判明心率、节律、强度和性质是否正常;第二是对红白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的测定,血沉、血凝时间的考查等。正常血液指标见表3-5、3-6、3-7。
表3-5 健康家畜红白细胞数
表3-6 部分健康动物白细胞分类百分比
表3-7 部分健康家畜血红蛋白含量
(2)流行病学调查法 流行病学调查法是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进行。畜禽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倘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构成传染病的流行。了解传染源的情况:包括发病情况、最早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前有无类似疫情、邻近地区疫病情况,有无从外地引进畜禽及畜禽产品等;了解传播途径及方式:发病区畜禽管理情况,使役、放牧、畜群流动情况;饲料、饮水来源、同圈发病情况,病死畜处理情况等。了解易感动物:发病畜禽的品种、年龄,当地畜禽防疫注苗情况,流行过程中的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情况等。这些情况可以通过交谈、询问,查阅记录资料及对现场进行观察、分析来取得,然后再通过归纳整理,作出判断。
(3)病理学检查法 患各种传染病而死亡的畜禽,都有一定的病理变化,根据这些病理变化的特点,结合其它诊断方法常可对死亡畜禽进行判定。为了能获得比较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应尽量多选择一些临床症状典型的病例解剖。对病理变化主要采用肉眼观察,必要时也可采取某些特定的组织部位进行组织学切片检查。
病理剖解时,一般应由外至里按系统逐个进行检查,在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查某几个项目。
1)外部检查 首先检查畜体营养状态,来判断病程和区分一些慢性衰竭性疾病和突发死亡疾病,然后进行可视黏膜和体表检查,可视黏膜有无贫血、出血、黄疸、溃疡、外伤,体表有无斑疹、出血、水肿、脓肿等病变。往往一些败血症状如猪瘟可视黏膜和皮肤上会出现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
2)内部检查 在剖解过程中,先要检查皮下组织有无出血、水肿等病变,检查体表淋巴结有无肿胀、出血等现象。再剖开胸腹腔,检查胸腹腔积液是否异常,有无血液、黏液、脓液等杂物,胸腹腔壁是否光滑、腔内脏器官的位置是否正常等。然后再逐个检查内部脏器的病变。
胃的检查:首先从外表检查其充盈情况、浆膜面色泽、胃壁有无破裂穿孔,再检查内容物及黏膜面,有无炎症、水肿、出血、溃疡等。很多畜禽传染病都表现典型胃部病变,如鸡新城疫病鸡腺胃乳头出血,猪水肿病病猪胃壁水肿等。
肠道检查:不少畜禽传染病都会产生肠道病变,引起肠道的粘连、水肿、气肿、出血等,在肠道黏膜面还会引起炎症、溃疡、肿瘤、出血等病变。如慢性猪瘟病猪回盲口有轮层状溃疡,仔猪副伤寒则在大肠黏膜产生假膜。
肝脾检查:先检查脏器的大小、色泽、硬度及肝被膜、肝淋巴结、血管、胆管性状,观察肝表面有无出血、脓性坏死灶、结节等,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寄生虫如细颈囊尾蚴、棘球蚴等,要检查胆囊、胆汁、胆黏膜的情况。脾脏要注意检查有无出血梗塞区。
肾脏检查:检查肾脏的大小、色泽及质感,有无出血、郁血、化脓等病变,被膜是否易剥离。然后切开肾脏,检查内部有无出血、水肿、寄生虫等情况。
心脏检查:观察心包膜、心包液、有无出血、肥大和纤维素渗出等现象,再检查心脏性状及心外膜有无出血和炎性渗出物。打开心腔后,检查心内膜有无出血、肥厚等,再观察心肌色泽、硬度,有无变性出血等。
肺的检查:检查两侧肺叶大小及对称情况,肺叶有无炎性渗出、结节、气肿等,切开肺叶观察有无空洞、脓肿、结节等。然后要注意检查气管、支气管的性状是否正常。如猪气喘病病猪在心叶、尖叶等肺叶前下部,发生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禽曲霉菌病,在肺上可见粟粒大小的灰白色结节。
口、鼻、咽喉检查:检查口腔及舌黏膜有无溃疡、水泡、出血等,舌肌有无囊尾蚴;咽喉黏膜有无炎症、水肿和伪膜;鼻腔有无炎性水肿、糜烂、溃疡,鼻中隔有无弯曲萎缩变化。尤其要注意检查颌下淋巴结有无肿胀和出血,猪要检查有无炭疽痈。
此外还要检查脑部有无出血、充血和瘀血,脑室内有无脑包虫等,以及检查盆腔内器官有无病变。
(4)微生物学检查法利用兽医微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病原检查是检疫重要方法之一。
1)病理材料的采集 病料力求新鲜,最好能在濒死时或死后数小时内采取。对炭疽、布氏杆菌病等危害人的病死家畜,病理检查和取病料时,要采取自身防护措施,剖解结束后应充分消毒。采取的病料尽量要求减少杂菌污染。
采集病料的部位和数量是根据病情决定的,但当病情或病变较复杂,无法估计是哪一种传染病时,应比较全面地采取病料。脓汁、鼻液、粪便、分泌物采取后可盛在灭菌试管或小瓶中,也可直接制成涂片或压片送检;全血加5%枸橼酸钠溶液保存,死畜可在无菌条件下采取心血制成涂片干燥固定后送检,血清可采用试管或塑料管采血方法获得;实质脏器病料应采集典型病变与正常组织交接部位。所采集的病料最好分类单独装瓶保存,切忌胃肠病料与其它实质器官病料混装。
2)病理材料的保存 ①液体病料,可采用4℃冰箱或装有冰块的保温瓶内短期保存。②实质脏器病料,一般要用冰瓶保存,并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内送到检验单位,夏季当天送到,冬天不超过2天;供细菌、病毒检查的,在4℃冰箱内可短期保存,需较长期保存的,可采用冰冻保存,但切忌反复冻融;如无冷藏设备,细菌检查的病料于流动石蜡或30%甘油生理盐水保存;病毒检查的病料,于50%甘油生理盐水保存;病理组织检查的,于10%甲醛溶液中保存。
3)病料涂片镜检 用病料或细菌培养物制成涂片,经过染色后显微镜检查,根据细菌形态学特点进行鉴别和判断,此法对于一些具有特征性形态的病原微生物如炭疽杆菌、巴氏杆菌等可以迅速作出诊断。
4)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的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诊断中很重要的一点,它是从被检病料分离细菌,并获得纯培养(即单独一种细菌的培养物)。
病料通过分离培养,取得纯培养后,要通过细菌形态学、培养特性、动物接种及免疫试验方法对细菌作出鉴定。细菌含有各自独特的酶系统,参与合成分解代谢,在代谢过程中的分解产物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实验室中,常利用这一特点来鉴别细菌,这种方法称生化试验。生化试验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糖(醇)类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硫化氢,明胶液化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尿素分解试验,美蓝还原试验,淀粉水解试验等。
病毒的分离培养:①鸡胚培养,大多数病毒可在鸡胚内繁殖,此法经济、简便、无需复杂设备,故常用于分离和保存病毒。接种时应无菌操作。鸡胚接种方法有:卵黄囊接种法,绒毛尿囊腔接种法,绒毛尿囊膜接种法。②组织培养,是用无菌方法将动物的组织从机体取出,放在玻璃器皿中加入适宜的营养液,而使组织上的病毒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
(5)动物接种试验 动物接种试验是将病料用适当的方法人工接种于小动物体内,然后根据其致病率、症状、病理变化特点以及对小动物病料的微生物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选择实验动物时要选择健康、年龄适宜、敏感程度符合要求的实验动物。常用的有小鼠、豚鼠、家兔、家禽等。实验时,试验动物要分笼饲养,严防接触和感染其它病原菌,而影响实验结果。
经常采用的感染法有:皮下感染法,肌肉感染法,口服感染法,腹腔感染法,静脉感染法和脑内感染法。
接种后,要注意观察实验动物有无症状出现,实验动物死后应进行剖解观察,对肝、脾等脏器视情况作触片镜检,以及进行分离培养来鉴定致病微生物。
(6)免疫学检查法 免疫学检查法是检疫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包括血清学诊断和变态反应两类。
1)血清学诊断 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反应特点进行诊断。可以用已知抗原来测定被检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来测定被检材料中的抗原。血清学诊断分为:
凝集反应:当被检材料与特异的血清相互作用后,在电解质的影响下,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絮状或颗粒状的凝集。根据试验方法的不同分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两种,根据反应性质又分直接凝集、间接凝集和凝集抑制试验等。
在畜禽疫病诊断中,应用凝集反应原理进行诊断的有:鸡白痢玻板凝集试验、鸡新城疫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反应,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弓形虫、猪囊虫、畜禽衣原体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及兔瘟抑制试验等。
沉淀反应:胶体状态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抗原抗体结合物形成白色絮状沉淀,这种反应称为沉淀反应。它又分在液体中进行的液相沉淀反应,如用于炭疽诊断的环状沉淀反应和琼脂凝胶上进行的琼脂扩散试验,后者又以双相双扩散的琼扩试验最为常用,如:口蹄疫VIA琼脂扩散试验,牛白血病、蓝舌病、猪传染性水泡病、鸡马立克氏病的琼脂扩散试验等。
补体结合反应: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结合补体,但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此时如加入红细胞和溶血素,由于无补体参与,则不产生溶血,但当抗原抗体不相适应,补体不能被吸附而呈游离,则会产生溶血现象,这种利用溶血系统作指示剂来测定溶菌系统中抗原抗体相应性的试验称补体结合试验。畜禽疫病诊断中常用此法来诊断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鼻疽等病。
免疫荧光试验:将一种荧光染料联接在提纯的抗体球蛋白分子上形成荧光抗体,当荧光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就形成带有荧光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免疫荧光试验不但能定性定量,而且能对特异性抗原定位,目前常用于猪瘟生前诊断和宰后检验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的诊断。
酶标抗体技术:将特定的酶与已知抗体交联形成酶标抗体,然后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吸附及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显色,即可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位。与荧光抗体技术相比,它不需要特殊的荧光显微镜,且形态结构看得清楚,定位比较精确,酶标片子可长期保存。酶标抗体技术用于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淋巴白血病等病的诊断,也可进行猪瘟、立克次氏病、沙门氏杆菌病的抗体测定。
2)变态反应 动物患某些传染病(主要是慢性传染病)时,可对该病病原体或其产物(某种抗原物质)的再次进入产生强烈反应,这种反应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病原体、病原体产物或抽提物)称为变应原。当变应原注入患病动物时,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反应,一般点眼时表现为脓性结膜炎;皮内注射时出现局部炎性水肿;皮下注射时,除局部炎症反应外,还伴有体温上升等全身反应。变态反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在兽医工作中,经常用来诊断马鼻疽、结核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