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蛋饲养技术手册》第435页(1468字)

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外周神经、各种脏器、虹膜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因此,MD是由病毒诱导的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属B组疱疹病毒。在体内以无囊膜的裸体病毒颗粒和有囊膜的完全病毒两种形式存在。肿瘤病变中的病毒是裸体的和细胞结合型的病毒;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病毒是非细胞结合型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其毒株很多,致病力差异较大,可分为三类:引起急性型的毒株、引起神经型的毒株和不致病的毒株。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主要感染鸡而其他禽类感染很少。自然感染主要发生在2~5月龄的幼鸡。可通过羽毛囊上皮细胞向外散毒,经空气传播,与易感鸡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引起发病。该病的水平传播能力很强,但不发生垂直传播。

症状 急性型病例往往是突然发生,发病率和致死率高,无麻痹症状和周围神经肿,主要特征是内脏的淋巴肿瘤。慢性型病例的特征性症状是出现所谓的“劈叉”姿势,即腿的一侧或两侧麻痹,呈现为1条腿伸向前方,而另1条腿则拖在后面。有的可出现翅下垂,低头或头颈歪斜,运动失调以及失明、嗉囊扩张和呼吸麻痹等。病鸡的虹膜出现病变,呈弥漫性淡灰色混浊,俗称“灰眼”、“银眼”或“蛤蟆眼”。皮肤型的病例缺乏明显可见的临床症状,严重的可出现疥癣或蟾蜍样病变。

病理变化 急性内脏型病变是在多种内脏器官中出现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有时肿瘤于组织中弥漫性增生,整个器官变大,肿瘤组织色泽灰白,与原有组织的色彩相间,成为大理石样斑状。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组织。慢性神经型病变则表现一侧神经纤维的横纹消失、水肿为特征,特别是坐骨神经、腰荐神经和臂神经丛等。皮肤病变通常与羽毛囊有关,严重的可以融合在一起,可见清晰的淡白色结节,在拔了毛的尸体中尤为明显。眼型则表现虹膜呈灰白色。

诊断 神经型MD,可根据病鸡的特征性麻痹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诊断。但内脏MD易与淋巴性白血病相混淆,必须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变及实验室技术等方法综合进行诊断。血清学方法主要是琼脂扩散试验,检测MDV抗原和抗体。也可用病毒中合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和ELISA等技术进行。从肺、血液或羽毛囊中获得的淋巴细胞、血细胞或含细胞的羽髓或浸液,直接接种到EK或DEF单层细胞上,可进行病毒分离。

本病应与淋巴白血病、鸡新城疫、维生素A缺乏症、禽脑脊髓炎等多种肿瘤性或神经性疾病相区别。

防治 国内外均无切实可行的有效治疗方法。在采取隔离淘汰、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等综合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应做好空气环境的消毒工作,特别是羽毛的消毒,以切断空气传播途径。加强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常用的疫苗有火鸡疱疹病毒苗(HTV)和需在液氮保存的二价或三价马立克氏病毒疫苗,液氮保存的马立克氏病疫苗多为Ⅰ型+Ⅱ型、或Ⅰ型+Ⅲ型、或Ⅱ型+Ⅲ型病毒混合组成的疫苗,在免疫效力上明显优于HTV疫苗。

分享到: